【一字记之曰“鬼”】广东话点解咁“邪”? 这些地道“鬼古”你要知﹗
我们都爱听鬼古,也不自觉地记住了当中许多情节和造型,有时候只说开首,身边友人就能接得上嘴。这么多年下来,港式鬼古早已约定俗成出一套自家派系:女鬼一定要长发、红色代表很“猛”、每面镜基本上都有照到鬼的能力、尾班车或酒店尾房通常闹鬼、学校前身就是乱葬岗是常识吧……摄影:林振东、陈焯𪸩、罗君豪、吴钟坤、潘思颖、李泽彤插图:加菲
龙婆
龙婆(luang-phor)并非指姓龙的老婆婆,而是泰国佛牌用语中,对于资深中年僧人的称呼,“phor”解父亲,亦即师父。来到香港则成为资深女演员罗兰的外号,皆因她在1993年的港产鬼片《七月十四》中首次饰演龙婆一角旋即令人印象深刻,在其后的《七月十三之龙婆》和“阴阳路”系列亦继续扮演着这个一时预知鬼魂,一时在梦中“教唆他人自杀”的神秘角色。龙婆的神出鬼没和阴森妆容甚至取代电影情节本身,再经过历年来的二次创作和反复恶搞,结果成为主题乐园Halloween……不,港产恐怖片的代表人物。
交通工具
说到交通工具,一套《尸杀列车》令大家担心有朝一日丧尸袭地铁,但80、90年代香港人最避之则吉的莫过于尾班车。不论是地铁、小巴、巴士还是电车,总会流传司机大哥在无人上下车的情况下开车门接载“朋友仔”。1995年的《鬼巴士》开宗明义,讲述一架为鬼魂而设的巴士上所发生的邪门故事。至于地铁,虽然闹鬼传闻不绝(彩虹站月台、1993年九广铁路小孩广告等),但似乎未出现过一套以地铁为题材的鬼片,怪哉怪哉。
广东话之中渗透了不少“鬼”字,“搞乜鬼”、“把鬼”、“鬼火咁靓”。然而有多少真的与鬼神有关?广东话之中,其实有不少鲜为人知的谚语、口语或鬼字旁的字词,有助认识鬼神之由来、故事,甚至引申至香港人对鬼神的看法,饶有趣味。
大头非“佛”
芸芸众鬼之中,我们对其中一员其实误会甚深,就是永远在龙虎舞师身边的“大头佛”。“大头佛”的“佛”原是指“甶”(音同佛),意指只有头、没有脚的鬼。“所以我们所说的“大头佛”通常意指负面的。例如‘今次好大镬,搞出个大头佛。’根据中国人对鬼神印象的逻辑,又怎会用‘佛’字来形容负面的东西呢?很简单,因为它的原意是鬼的一种,是“甶”。李嘉诚在大埔建的‘慈山寺’,里面有一饭堂,门口有一碑,写着‘甶子位’,前面有碗水,定时会有僧人添水供奉,所供奉的就是这些鬼,因为它们没有脚,入不到庙堂灵位,所以要在外面供奉它,这里泛指游魂野鬼。”彭志铭说。
走鬼
当然,并非每一句广东谚语都指涉鬼。较有趣的一句是“走鬼”。如果鬼是指不好的东西,这里所走的鬼到底是小贩还是警察?有人一直以为是小贩,其实劈头第一句叫“走鬼”的人正是小贩本身,对小贩而言,坏人当然是警察,也即是鬼。“加上我们都叫洋人为‘鬼佬’,而且从前较高级的督察都是洋人,我们叫他们做‘鬼头帮办’。所以‘走鬼’中的鬼是指警察。当时人们这种偏见推广至整个纪律部队,例如消防员是‘火烛鬼’,就算今天我们也称水警为‘水鬼’。”彭志铭解释道。
是的,很无辜的,但也见证了某段历史。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