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电影】警匪片呈独有张力 《寒战》美指︰我们制造骗局
“香港的电影比较时尚。”这话在香港人自己听来,或有许多不认同,甚至笑出声来,但这句话却从大陆人、台湾人的口中听过不少。然而,电影的时尚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于香港电影能给予大陆观众时尚感,经常中港两地奔走的本地著名美术指导文念中提到:“电影中的时尚感,就是针对观众的需要,去满足他们的要求。大陆的电影市场正在进攻二、三线城市,他们尤其少接触时尚,对靓人靓衫靓景有更大的渴求。”摄影︰黄宝莹﹑电影图片﹑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无间道》可说是2000年后港产片的划时代之作,电影对细节的经营,不仅赢来了极好的票房,口碑亦佳,十多年过去仍为人津津乐道。说起这十多年的香港商业电影,脑中或许会飘过很多经典场面。归根究柢,电影的本质是光和画面,最早的电影既没有会震动的椅子,也没有喷出来的香味,甚至连声音都没有,到了今天,电影演变成一种多官能刺激的娱乐之后,它的时尚感依然首先是来自于视觉营造。
尤其电影业愈来愈讲求商业价值、投资回报,为满足观众对电影视觉的消费需求,电影也日益看重时尚感的营造,甚至出于商业计算多于为电影主题服务,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系的彭丽君教授,就以“视觉过剩”的概念来分析黄精甫的作品,指出《江湖》及《阿嫂》均出现视觉效果大于人物的感觉。今时今日,许多大片一边在票房上大有斩获,一边又遭受不少激烈的批评,是否也是因为“视觉过剩”却主题空洞呢?
除了美学,还须有话说的
在香港电影急速成长的年代,电影美学曾不断突破。文念中说:“最具颠覆性的,莫过于王家卫一系列的年代电影,包括《阿飞正传》、《花样年华》,其电影美学不仅还原了六十年代不同家庭、阶层的生活面貌,更加插了美术指导的个人风格在其中。这些美学成分,直接影响了往后许多人对那个时代的印象,甚至影响了整个电影工业的美学发展,包括其后一连串年代电影的形成,以及其他媒体的视觉风格与拍摄桥段。好的电影美术不纯粹是对时代作出总结和归纳,更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
电影制作是涉及多个部门合作的庞大工作,导演、编剧、摄影、美术、剪辑……幕后众多工作人员的合作才能成就出一部电影的美学,缺一不可;但美学没有了故事、人物、主题的支撑,那就可能沦为“视觉过剩”的电影。所以,更进一步地说:好的电影除了美学,还必须是有话说的。然后,我们才可以说,香港电影是否有时尚。
当代警匪片呈现香港独有的城市感
如果创作的根本是一种耳濡目染,生于怎样的城市,就注定了我们会拍出怎样的电影─就如电影美指莫少宗所言:“电影特色与城市的关系,就如墙身的发霉、铁枝的锈蚀,你将它放在什么环境,就会得出怎样的结果。”香港这个稠密的小城,结果成就了许多出色的动作片。“香港城市很细,处理节奏较快的动作电影,气氛特别强烈。好像我看《无间道》,感觉很有张力,因为画面很压迫;上天台、落地面已形成两种对比强烈的节奏,这是由香港城市的特性赋予的。”
正在上画的《寒战II》,将香港票房纪录带上新高峰,若问香港警匪片为何能够穿越时代而不倒,支撑它的血与肉,或许,就是我们的城市本身。
小城下 与生俱来的电影感
在香港警匪片的名单上,近年不时会出现莫少宗的名字,代表作包括《逆战》(2012)、《赤道》(2015)、两部《寒战》(2012、2016)等等,尤其是《寒战II》突出的票房成绩,似乎为2000年后涌现的新一代警匪片,写下了全新的电影风格与走向。
马家辉曾在他的散文集《大叔》中写道:“《寒战》把香港呈现得何其美艳却也何其恐怖,典型的城市,典型的香港,欢喜处处却也危机重重,从高位俯瞰,从低位仰望,皆有一种浓浓的暧昧的美感。”惊艳的是,电影拍出了这个城市独有的质感。负责电影美术总监的莫少宗,认真地想了想:“这种对香港城市的解读,都是自然而然的。毕竟在香港土生土长的人,并毋须刻意去学习什么叫香港味,因为这是一种从小到大的渲染;由说剧本的语言、镜头的处理、节奏的调度,还有许多不易具体表达的电影语言,都已深深植根于思维之中,形成一种共同的视野。”
在城市中长大,自然形成了对城市景观所独有的敏感度;置于电影镜头下,就是一种对环境视觉的掌握。莫少宗忆述:“印象中,无论是哪一类的香港动作片,或多或少也懂得利用城市的色彩与氛围;例如在曲折的街道穿梭,一拳一脚,一动一静,都布满暗涌处处的张力与美感,就如一种必不可少的电影语言。”
高楼 冷漠、动感与时尚的化身
编剧的语言是剧本,摄影师的语言是镜头,而美指的语言就是空间与道具。“我们要说服导演、说服演员,这是一个真实的环境,可以让他们去投入发挥。我常打趣说,我们是在制造一个骗局,先要骗得过团队,才可以骗得过观众。”莫少宗看到的香港城市,是在稠密的结构中,透出一份时尚感,别的地方模仿不来,也营造不了。“提起香港,永远会立即想起维多利亚港,一面山一面海,和互相对立的中银大厦与IFC。一眼看上去有圆有方,有横有直,graphic感很重,所以本身就富有一种时尚的美感。”香港的建筑物,在他眼中尤其具有感染力。“青马大桥,还有中环的高楼大厦,这些标志性的地标,观众只要一眼看到就会认得。”
观赏《寒战II》尤其有趣的是,那个香港熟悉,却不沉闷。导演将背景设定为政府高层间的斗争,情节不再流于只是拳脚动作,还有重重心理智谋上的较劲。当警匪片的布局愈趋复杂,电影中的城市亦愈见宏大。“拍摄《寒战》的时候,我们刻意营造国际都会的感觉,呼应电影剧情的气势与氛围。所以电影中出现了许多香港的特色建筑,高楼大厦与公营机构,好像立法会、警察总部、政府总部、ICAC,都出现得特别多。”场景大部分都是搭建出来的,室内空间很多,但那城市感甚至现代感,却是出奇地浓厚。由室内映照室外的城市,莫少宗巧妙地运用了玻璃,将两者连系在一起。“多场外景在中环拍摄,那里有各种玻璃屏幕构成的大厦,互相反映,就如许多面镜,很有动感,在这种冷漠的商厦建筑中,反而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活力,不像水泥大厦,永远是死气沉沉。于是打造重要场景之一的会议室时,我们在里面放了一张大型玻璃台,单边办公室,令阳光可以射进室内,与外面的世界呼应。上面吊了一组重型不锈钢吊灯,就是要有一种压迫感,直射下来的灯光令画面更实在、更有张力,不会感觉散碎。”
堆砌不来的香港风格
过万呎的警署也是搭建出来的,布景与真实间的差异,就是可以存有多一点想像。“现实中的警署不过就是一个‘工作空间’,是一个写字楼而不是战斗策略部门,所以很难将整个剧本放进这个环境。于是我们参照香港现行的公营设施,发觉许多都改用了更富现代感的工业设计,好像香港政府合署,都是运用了水泥、工字铁这些较具时尚感的建筑手法,而警察总部翻修之后,亦撇除了旧式的办公室设计,贴近现时新式的商业大厦。也因为故事发生在管理阶层,即是警察部第二把交椅的一班人,断不会不修边幅,所以用西装来营造一种便装的制服效果,整体就非常巩固立体。这些元素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寒战》中,更现代化的警署形象。”
电影的视觉,既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同一时间又刻划着我们对时代的历史印象。警匪片中的城市观,由《无间道》树立起的一种时代风格,来到《寒战》无疑是又再深刻明确了一点。“就如最初说的,是因为地方特色与成长背景,推进着一种风格的形成,你问我这一刻的风格是什么,我说不出来,但到未来回望,或许就是一种新的启发。”
莫少宗
资深电影美术指导,曾从事广告创作。参与的作品超过五十部,包括两部《寒战》(2012、2016)、《冰封侠》(2014)、《逆战》(2012)、《色,戒》(2007)等。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