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香港图书馆节】再读刘以鬯、西西的写作人生

撰文: 谢德勤
出版:更新:

叙事形式是小说创作其中一项重要元素。不同作者的叙事形式各有风格,带领读者以不同角度进入主角的世界,体验他们的情感、故事。像是去年辞世的刘以鬯,作品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又或是教科书上常读到的西西,纵有不同的写作风格,经历时间洗礼仍能凭著自己的一套风格,写出一本本家传户晓的小说。

没有刘以鬯,没有《花样年华》

没有《对倒》,没有《花样年华》。

刘以鬯去年辞世,《花样年华》导演王家卫特地网上撰文悼念。原因无他,没有《对倒》,你就不会在银幕上看到张曼玉和梁朝伟的经典剧作。《对倒》灵感来自两枚相连但上下倒转的邮票。这种邮票必须保持相连才有价值,一旦分开就会和普通邮票无异。刘以鬯运用双线并行结构及意识流手法,描述两个普通人淳于白和翁亚幸在70年代香港生活的日常琐事和心理状态。淳于白搬到香港以后无法结识朋友,终日孤身一人,只能活在来港前的回忆;翁亚幸在家人的溺爱下无须进入社会工作,却落得无所事事,活在无穷幻想的孤独及疏离社会生活模式的下场。

《对倒》透过交替述说两位主角的故事,展示出强烈的存在主义味道。

故事中的两位主角虽然性格不同,又互不相识,但刘以鬯将两人的生活互相交织,营造强烈对比,最终以两人各自的绮梦相连,呼应“对倒”的意义。他在书中交互叙述两名人物,逼使读者转换焦点,来回于他们大相径庭的想法、生活。《对倒》亦显示出强烈的存在主义味道。存在主义于二战后兴起,强调空无(nothingness)、疏离(estrangement)等元素,亦能见于淳于白和翁亚幸的故事。

巧用主观视点的西西,娓娓道出俗世爱情的悲愁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以第一身视角呈现了工作和爱情为主角带来的矛盾。

西西擅于仿效童话书的叙述口吻及转化外国文学的叙事形式,使作品读起来饶有趣味,更容易投入小说的世界。《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虽和《对倒》同是哀愁的故事,但西西却用第一身视角呈现工作和爱情为主角带来的矛盾,有别于刘以鬯崭新说故事的结构。

西西以主角的自言自语建构其悲愁的内心世界。

短篇小说集《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收录了16篇不同主题的短篇小说,当中同名短篇以死亡化妆师的主观角度出发,由主角自述爱上一名称做夏的男子的故事。西西于小说中几乎不用对白去描写主角担任死亡化妆师的经过、感想,以及遇到夏之后的挣扎,反而著重描写主角的内心想法,用她的自言自语营造悲愁的气氛。

《对倒》谈哲学、谈生活,《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谈情、说爱。西西透过主角的自我对话点出“爱”的世俗定义,亦写出了世俗观念的弄人之处。

第一届“香港图书馆节”

第一届香港图书馆节将展出刘以鬯及西西所赠藏品,并透过“文献藏珍──香港中央图书馆文献征集藏品选萃”展出一些弥足珍贵的馆藏,包括多项文献资料及音乐文献。

第一届香港图书馆节展出西西所赠藏品。
用模型呈现《对倒》的世界。
展览亦会展出手稿。

是次在图书馆节更会展出第二届香港出版双年奖共100项获奖作品,以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历届共87项获奖作品,包括《西西研究资料》及由西西、何福仁著的《时间的话题:对话集》,以至不同类别的创意作品

除了展览之外,香港图书馆节2019亦设连场文学主题讲座,请来学者及专家一起探讨刘以鬯及西西的写作风格、灵感等,让书迷对他们的作品有另一番的体会。

讲座主题:刘以鬯的创作以外:书信与评论集简介

日期:11月3日(星期日)

时间:上午10:30至11:30

地点:香港中央图书馆地下展览馆

讲者:郑政恒(影评人、作家)

简介:本讲座回顾刘以鬯先生与不同文人的交往,从《端木蕻良论》、《看树看林》、《畅谈香港文学》、《旧文新编》等著作,书中收录的书信文字与评论文章,了解他的文学视野与关怀。

名额:100位

备注:以广东话进行

讲座主题:跟著西西旅行与读书

日期:11月3日(星期日)

时间:上午12:00至下午1:30

地点:香港中央图书馆地下展览馆

讲者:陈燕遐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自学中心高级讲师)

简介:西西几十年来写作不断,她的创作许多都与她的阅读与游历有关,有时她会告诉我们她读了甚么书,更多时候是直接把阅读的启发与思考融入创作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读西西的作品,我们其实同时在阅读许多不同的作品。追踪这些阅读的痕迹,了解西西如何跟她阅读的书与作品对话,会大大增加我们阅读的乐趣。

名额:100位

以上讲座无需报名,更多详情,请浏览图书馆节网站:https://hklibraryfestival.hk01.com/programmes/talk

有关香港图书馆节更多资讯,请浏览:https://hklibraryfestival.hk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