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人语】如果书籍是种占领 独立书店与出版社“局中人”对话
近日香港书业颇多新闻,这边Page One经营不善、诚品店内珍珠奶茶营业额多畅销书70倍,那边Muji书店进驻香港,采与生活互涉的概念摆放书籍,概念似乎很吸引,却没有在本质上回应何谓生活,仅跟随生活美学,将书籍依衣食住行、建筑、设计、时装分类,文史哲书如常被摒除在生活以外,叫人有点失望。
其实文史哲也是与生活互涉的,偏偏主流无论由书店到读者,都错以为它们与生活无关。这趟找来独立书店序言书室的李达宁(Daniel)与艺鹄的阿岚,加上独立出版社石磬文化的廖建中以及本土研究社的陈剑青,一起谈谈在主流以外,独立书店与独立出版怎样在先锋与偏锋以外,一样考量接轨大众之路径,并重新思考书籍对当今世代究竟是什么。
摄影:陈焯𪸩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现今书业流行将书与其他产品一起售卖的做法其实不算新,《小众,其实不小》这本书便提到早于1935年,英国企鹅出版社思考开拓新的零售通路,将书籍带入连锁零售商店Woolworths,与糖果、衣服等摆在一起卖。此前十年左右,每月一书俱乐部(Book of the Month Club)成立,扬言要为大众挑选好书,方法是聘请文学专业人士挑选出“当月出版的好书”,订户购买一定数量书籍,就能收到专家推荐的好书。一年后,订户由未及5,000人激增到6万人,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时尚潮流开创者。时人将这些衔接了文学品味与大众市场需求的现象视为“中产阶级的趣味”(middle brow),就此看来,所谓“高尚文化”其实并非真的与市场不合,那现今香港书市为何有些书籍与大众之间有了鸿沟?
结盟 建立书业宏观版图
每次做与出版相关的题目,最后总忍不住问受访者,对书业现况是悲还是乐,想想连自己都失笑。若单纯的悲观,大概不会一直留下来努力吧。廖建中就说无意将书带入主流,因石磬文化主要出版诗刊,但诗太反潮流;不过当说下去,他又兴致勃勃地谈怎样用音乐来演绎诗,因大众较接受声音。
最难忘是听见陈剑青说不甘心,觉得无理由书卖不出一千本以上,是有些什么还未尝试呢?“都说这时代不看书,我以前搞过社运,那些倡议、动员的知识与技巧是否可带来推书?书本身连结着其他事情,未必不可行。我自己想试,是仍觉得乐观。很多倡议的方法,在出版领域未尝试。”陈剑青说。
Daniel觉得现在有风向转变,出版社和独立书店都有想过联合的问题,是否可以一起开阔社群呢?“台湾独立书店联盟搞得好好,但香港的书店都是倾向竞争关系。如果将书业当作同人群体,那就可以看成同伴。台湾做到,是因为看成一起争取资源的同行者。但香港资源不大,养不到那么多人。台湾有文化部资助,可以开展一些活动,香港好明显缺乏政府推动,有你都惊。”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