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之争】本地书店重销售不重格局 从策划、软硬件思考未来
编辑部成员谈香港书店,一群文艺青年大都面有难色,发现本地书店优点寥寥可数,缺点却仿佛数之不尽。本地大型连锁书店从来很少着重书店设计和营运方向,予人感觉较接近一个印刷品和文具杂货的零售地点,想来想去,硬件软件都不及格。说理想中的书店很容易,先不说葡萄牙Livraria Lello或布宜诺斯艾利斯El Ateneo Grand Splendid这些历史悠久而且美轮美奂的世界级书店,在本地似乎连一间较为接近东京代官山茑屋书店(Tsutaya),甚至像台北敦南诚品的连锁书店也没有。我们的书店,难道真的乏善足陈?当下的书店生态,有什么值得谈?
摄影︰李孙彤
1997年新加坡书店Page One(叶壹堂)来港开设首间海外店,首次在香港建立精品路线的书店,英文和设计类书籍齐全的铜锣湾时代广场Page One,曾几何时是美艺设计和时尚人士最喜爱流连之处,童书部也非常精彩,算是能满足讲究生活品味的中产家庭需要,曾经三度入选香港最佳书店(1999、2005及2006年),并不失礼。
四年前,当同样主打中产市场的诚品书店打入香港,在铜锣湾希慎广场开设首个台湾以外的据点时,为了迎战,Page One于尖沙咀海港城开设结合餐饮和精品零售的两层旗舰店,加上一个分量颇重的设计书廊,可惜装潢太酷,许多读者都说灯光太暗,根本不方便阅读;至于餐饮和精品零售部部分,始终欠缺特色,被附近的商店比下去,弄得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结果“有型”多于一切的设计书廊不足两年,便被改为完全不配合书店其他区域的童书部,一片门庭破落的模样,教人心酸。
而本地的三中商(三联、中华、商务),因拥有稳定的大众市场和售卖大量生活杂货,即使无甚变化,仍然可能继续生存。虽分店众多,但对有点要求的爱书人,就算漠视他们筛选政见不同的书籍这项问题,平庸的“三中商”委实没有太大吸引力。
策划 是一种生存方式
稍为对书店环境讲究的人,执着的不外乎灯光、音乐、装潢、氛围、摆设等。本地大型连锁书店千篇一律的苍白日光、陈腔滥调的罐头音乐、暑假期间乱七八糟的教科书柜位……统统教人不便久留。从前,装修前的铜锣湾Sogo Club旭屋(Asahiya)书店也甚为舒适,可惜对非日语读者来说,书本选择无奈不多;而且今年装修之后空间大缩水、灯光变得过亮,失却魅力。
上述还只是硬件问题,更严重的是关于软件。在廿一世纪,事事讲求curation(策划),在本地大型连锁书店却从未见过有趣的陈列,譬如说热议的香港政治前途议题,大可将不同派别的著作放在“猪肉台”上,让人比较;也没有切合时节,例如日本纪伊国屋书店在民族主义学者Benedict Anderson刚离世时,专门把其新、旧作放在专柜,加上一系列专业介绍文字,既是致敬也是推广,类似例子还有配合当时举行的艺术节、电影节而策划的特别书架,在诚品来港前,这些在本地都欠奉。更令人纳闷的是大部分店员对书本无甚认识,即使查询不太偏门的著作,很多时只换来一脸惘然。
随科技发展而进化的书店策略
在台湾,文化人对于诚品那种追求小资品味的经营模式心存忧虑,虽透过周边服务和商品(文创产品、时尚精品)和租金收入,能够补救卖书的不足,提供一个相对优美的阅读空间和吸引力,但同时也可能扼杀其他小型书店的生存空间。本来独立小型书店正是弥补大型连锁书店不足的选择。如本地序言书室精于人文哲学类,三位店主也是学术书专家,读者大可与他们交流心得。书店亦可聚合本地文化学术人士举办讲座等活动。但受制于“土地问题”,本地小型书店的生存空间极为狭窄;在法国,因为有租金管制和统一定价,小书店幸免于地产霸权和大型网络书店“以本伤人”。事实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明,改变了人群的阅读习惯,日本和英国的书店也面临困境,他们都选择不同的方式求存,例如由作者策展、只有一本书发售的银座森冈书店;伦敦东区的Lutyens & Rubinstein书店拒绝提供互联网和咖啡,让书店成为一个信息过载的避难所。或许,做一间好的书店没我们想像中困难。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