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首创“一站式”包裹派送教科书 老牌书局难敌大书店

撰文: 邵沛琳
出版:更新:

牛皮纸包裹、索胶带紧紧的包扎、锋利书角、淡淡的纸皮香⋯⋯每年暑假尾声,莘莘学子总会回到学校,轮流领取一叠叠已包裹好的新教科书,迎接新学年来临。“一站式”取书这个临开学前的“传统”,原来是由一间不为人知的小书店,在三十多年前创立。面对实力雄厚的大财团,生存空间收窄,喘息亦逐渐被剥夺。老板本可挥袖离开,却不忍遣散老臣子,坚守老字号书店。屹立旺角半世纪,马路旁熙来攘往酒吧林立,空气弥漫微微的酒精及汽油味。街尾一间书店映入眼帘,玻璃橱窗内展示各种文具、中小学教科书,没有大招牌作衬托,低调平凡。甫进店书香扑鼻,以人情味作卖点的老字号——万邦书局。万邦书局与其他小书店及楼上书局一样,背后没有强大后台支撑,到底被人忽视的一群,能历久弥坚成长,抑或被淘汰?

员工事前将堆积如山的课本排好,方便卖书工序。(邵沛琳摄)
万邦书局老板廖志昆(邵沛琳摄)

万邦书局第三代“揸弗人”兼董事廖志昆说,书局由他任职老师的爷爷于1966年创立,起初在旺角兰芳大厦开店(即今金国中心),后来搬到人流鼎旺的亚皆老街,当年有人更以亿元收购通菜街舖位,转手后搬到西洋菜街北,落地生根。

暑假快结束,万邦书局内人头涌涌。(蔡正邦摄)

首创包售教科书 提供一站式售货服务

早于30年前,万邦书局为本港教育界创先河,首推“一站式”到校售书服务。先在暑假前收集学生书单,以人手输入资料电脑作统计,出版社再将书送到货仓,由书局职员包装,再送到学校交付学生手上。如果有欠书,书局会帮忙订购,待开学送到学校,学生及家长毋须东奔西跑扑书。

订书表资料以人手逐一分类及输入。(邵沛琳摄)

“工厂式”输入清单 有苦自己知

“一站式”售书服务大获好评,其他书局纷纷仿效吸客,但背后繁复工序则“有苦自己知”。从收集订书表格,将整间学校数百张订书表资料,以人手逐一输入。书局写字楼的暑期工,每天展开密集的“工厂式”人手输入工作,务求以最快速度,处理好学生订单。

完成订单后,书局于葵涌的货仓的“男丁”整装待发,大伙儿在炎热的货仓包书,没有冷气,汗流浃背,亦要冒着被锋利书角、粗糙的纸皮划伤的风险,但众人未有理会,继续包装工序。

书局接到书单后,需要分类及输入资料。(邵沛琳摄)
工友工作时不时被牛皮纸割伤。(王译扬摄)
货仓没有冷气,工友经常做到汗流浃背。(王译扬摄)
工友小心核对学生支票。(邵沛琳摄)

卖书日人龙不断 天气闷热挑战耐力

经多重工序终到卖书日,但闷热的有盖操场,炎夏加上人龙不断,衬衫沾满汗水及灰尘,头顶的风扇微风犹如沙漠中清泉,令人稍有纾缓。

工作台后方的书籍,事前根据学生年级及学号叠得整整齐齐,核对学生姓名后收钱或支票,再将沉甸甸的书交予对方。前线员工即使汗流浃背,脸上未有一丝倦意,仍礼貌回应学生家长提问,如此闷热下工作是一个挑战。

工友卖书时小心核对数额,向学生家长解释欠书情况。(邵沛琳摄)
升中五的冯同学指本港二手书店愈来愈少,有利大书局控制市场。(邵沛琳摄)

中五生:大书局有利控制市场

升中五的冯同学认为,当本地的二手书店愈来愈少时,大书局就可以将书价擡高,令学生迫着买贵书,可能经济有困难的家庭比较难负担高昂书费,他无奈道:“之前我细佬出商务买书,好多书都冇,有时等到开学都未有书。咁样(“一站式”订书)我都觉得几好。”

至于学生家长林太指,小朋友中三时都是购买二手书,但中四书籍会使用至毕业,因此选择在学校订购新书,“一站式”服务毋须扑书,可方便在职家长。

闷热天气难忍,喝口水再继续工作。(邵沛琳摄)
阿栢在书局任职暑期工两年。(王译扬摄)

年青人拒当温室小花 学习沟通相处

新一代活在父母呵护下,沉醉电子世界,欠缺相处技巧?书局会计部经理李小姐说,有父母为了让子女体验“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要其子女挨点苦。惟近年投身暑期工的年青人“买少见少”甚至聘请困难;李慨叹,近年不少年轻有暑期工礼貌及沟通技巧欠奉,惟有用心指导。

暑期工Vincy表示,需凡事小心,尽量避免同事执手尾。(邵沛琳摄)

香港大学工程系学生阿栢,在书局任职暑期工两年,他自言从中学习沟通技巧,他说:“成台都系嘢(订单)你要同人沟通,唔可以独家村,自己都唔好做错,因为都会影响公司声誉。”

20岁暑期工Vincy,每日面对排山倒海的数据资料,她坦言有点吃不消,“最难顶系睇(学生)名,要不停揾啲名点写,都试过畀人CUT线(挂线)”。工作或许是单调乏味,但让她体会团体的重要。

由艰难到好,现时又变得好难做,我哋尽量提供好服务、做好本分。
万邦书局老板 廖志昆
相比大书局,小书店所得折扣相对低。(王译扬摄)

大书局每年抢走十多间学校订单

廖志昆笑言:“一开始当然困难,我阿妈都话开业头10年,喺冇钱赚架。”他忆述,当年见爷爷和父亲努力打拚,经过十年青葱岁月,书局终上轨道。惜时移世易,面对大财团和出版社的强劲攻势,小书店生存空间日渐萎缩,留下来的只能慨叹“生意难做”。

廖无奈表示,大书局每年从小书局手上抢走十多间学校订单,客源慢慢流走。幸好书局是自己舖位,毋需担心租金,否则百上加斤难以经营。他又透露,由于出版商控制折扣,小书店所得折扣相对低,变相将差价加在顾客身上,令竞争力大减,书局尽量提供良好服务,望能留住现有订单。

书局经理梁先生指尽量做好本分。(邵沛琳摄)

卖舖后坐拥庞大资金 为员工不退守

十多年前,万邦书局于亚皆老街舖位被人以亿元收购,本可抽身离场,但廖志昆不希望看到为公司打拚的员工黯然离开:“书局都系依靠一班同事帮手,我哋尽量提供好服务,做好本分。”老臣子员工为书局打拚多年,如经理管理中学部的梁先生,与公司经历20多个春秋,见证着他们从小伙子到成家立室。无论前路多困难及阻碍,望携手走过每个高山低谷。

“卖教科书赚得几多钱,就算畀你飞天,都赚唔到好多钱。”
万邦书局老板 廖志昆

“三中商”渐控制出版市场

“以前是讲交情,但依家唔同喇,大集团‘三中商’会抢学校,比较起,佢哋当然话自己大型!”廖志昆口中的“三中商”,就是本港最大出版社联合出版集团旗下子公司,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及商务印书馆。

传媒较早前揭报,三中商背后疑有中联办“插手”垄断发行界,令不符国情的书籍一律“见光死”或被淡化,当中包括支持雨伞声音、撑占中等题材的书籍;谁知近年出版教科书都被干涉。

三分一代理课本书局有分店

经营困难并非一朝一夕,近年不少书店都面临结业命运,根据教育图书零售业有限公司的资料,本年度教育局豁下的代理课本书局,全港只余下22间公司,当中逾7间书局有分店,反映本港小书商寡不敌众,最终渐入寒冬。

旺角奶路臣街一条横街窄巷内的汉记书局。(邵沛琳摄)
汉记书局左边书架放满各类教科书。(邵沛琳摄)
负责人赵小姐质与顾客有说有笑。(邵沛琳摄)

出版商控制折扣 “三中商”优先发货

旺角奶路臣街一条横街窄巷外,两名中年男女以“洪荒之力”宣传吸引途人注目,柜内摆有数百本中小学教科书,店员与顾客谈笑风生零隔膜。不过,笑容背后,同样面对各种困难及阻挠,屹立旺角47载的汉记书局又能否与大财团抗衡?

汉记书局负责人赵小姐称,他们近10年生意开始走下坡。由于出版商的批发折扣不一,有些大型书局取货量多,自然会得到更好折扣,“佢哋销售愈来愈多,我哋(销量)就愈来愈少。”

“我哋边够啲大企业做,我哋只可以畀人侵蚀,我哋边有资格去对抗。”
汉记书局负责人赵小姐

赵小姐说,出版商可在学校代理售书,而小书店未能接洽校方,变相令销售量降低。而且教科书有时会加插作业、教学CD等附件,令学生及家长怕买错书不敢轻举妄动,他们需说服家长一段时间,才成功卖出一本旧书。她无奈道:“我哋出嚟卖旧书,惊资料唔齐全唔update(非新版本),卖新书折扣又唔够人优惠。”

赵小姐估计日后中学教科书,将会如小学书般由学校全面代理。(邵沛琳摄)

十年后或会由学校全面代理

赵续称,由于很多书商及出版社在学校代售,而且折扣及优惠太吸引,出版商又未有提供特别优惠,并将所有独立教材亲自到学校售卖,美其言是“环保”,其实是拒绝书商贩卖,务求赚到尽。她估计十年八载后,中学书籍就如小学般由学校全面代理,变相全面“断米路”,加上经营成本及舖位问题,小书店难以竞争,最终被迫离场。

楼上书局买少见少,有书商不敌租金最终离场。(邵沛琳摄)
春藤书坊负责人李小姐指楼上书局已经式微。(邵沛琳摄)

不敌租金上涨 终被迫迁出旺区

主打两岸三地书籍及新旧教科书,楼上书店春藤书坊位于旺角核心地段,在旺角闹市开业5年。书坊负责人李小姐慨叹,楼上书局已经式微,很多书本都难以用廉价取货,“我哋来货价贵,卖出去唔可以太低折头”。

书坊以买一送一作招徕,生意才渐有起息。(邵沛琳摄)

李指出,相对大型书局如三中商,就可以用低折扣取货。“如果佢哋有现货,一定系先供应畀大书局,其次佢哋有货尾净,先会供应畀我哋。”她续称,基于自由行旅客减少,前年的雨伞运动后,书店减少近五至六成顾客,近一年生意额下滑近半。由于他们租约期满,业主决定将租金由4万元增至8万元,面对多重打击,书坊只好搬迁到元朗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