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看旧时】社会变迁的“旁观者” 隐藏在老照片的伦理观念

撰文: 王嘉政 陈盈瀛 黄正轩
出版:更新:

家庭照,顾名思义是以家庭、群族作为单位的照片。照片记录了家庭当刻的状况,也为彼此的关系留下印记,将这些照片集合起来,更见证了香港社会,如何由一个个家庭汇聚成长。摄影:龚嘉盛、马熙烈、龚慧、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60至1970年代正值面向经济起飞的社会发展,从家庭照已看得出当时人们对仪容衣著与背景布置的要求比起以往已大大提高。

向老家报平安报喜 到影楼拍全家福

家庭照的兴起,本是源于一段移民历史。据本地文化收藏家钟燕齐编著的《物语:相片考─影楼篇(一)》中所述,由于战后出现难民潮,大批来自全中国不同省县的新移民涌入香港,当他们的生活安定下来之后,就会到影楼拍摄家庭照,寄回乡下,有报平安之意。

“战后组织的新家庭以劳动阶层为主,最明显的特色是重男轻女,因为男性代表了劳动力,加上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无论社经地位,都是以男性为主导。所以每逢添丁都要拍照,好让长辈大事宣扬,向亲朋戚友报喜,此外也是为了让乡间的父老确立男丁地位,留名于家族族谱之上。”本地收藏家钟燕齐(Joel)由传统家庭照的意义说起。

父权社会的展示

这种根深柢固的传统观念,也塑造了当时家庭照的标准规格。“传统的父权家庭,拍照时一定由男人坐在正中间,而男人拍照时大多面容绷紧,以展示出威严;太太则必定顺从丈夫、长辈,所以也是木无表情的,只有小朋友会展示出原本‘真实’的神情。”直至1960年代香港开始有轻工业,女性可以踏足社会,从事较精细、例如车衣之类的工作,女性社会地位改变,也导致家庭角色的改变。“到后期的家庭照,反过来是男人站立,女人坐着的比较多,反映女人是要优待、要被服侍的,展示女性地位提升。”

钟燕齐 (Joel)

本地收藏家、策展人,集中研究儿童文化,与香港社会的历史发展。现为旧式文具店兼展览馆“银の文房具”主理人,著作包括《九龙皇帝》系列及《物语:相片考—影楼篇(一)》。

从战前到战后 全家福的演变历史

战前1930至1940年代

战前摄影技术未普及,可以拍摄家庭照的都是大户人家或上流社会的人。初期的影楼设于天台,利用自然光拍摄,背景相对简单。

战后1950年代

战后来自大陆的新移民逃难来港,拍摄家庭照为了象征一家团圆,并借以向乡下的亲人报平安。当时社会环境艰难,物资短缺,所以人们对相片的要求不高(例如服饰),而以功能性为优先。

1960至1970年代

社会民生趋向稳定,人们开始有固定工作,对于照片的要求日益提高,除了斟酌个人仪容,影楼的背景陈设亦走向多样化。常见三代同堂的家庭照,而以父权为主的传统家庭,仍可见一夫多妻的家庭结构。此外,家庭计划指导会出现以后,小家庭亦开始普及。

1980年代

签署中英联合声明之后出现移民潮,家庭分隔两地的情况普遍,当时人们以拍摄家庭照作为维系家庭关系的工具。受电影、电视的海外文化影响,人们对于理想家庭的想法也渗进了浓厚的西方色彩,影楼出现西式家居陈设,背景亦由平面趋向立体。随着大众开始拥有私人相机,拍摄照片变得更日常和自然。

“慢半拍”炼就光影美:美姿华摄影室

曾经何时,影楼是一家大小,甚至是几代同堂的聚首地点。一家人齐齐整整来张大合照,大团圆便是好兆头。不过,自从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相继兴起,旧式影楼已逐渐式微,虽然现在来的人少了,但全家福背后的象征意义,却恒久不变。从美姿华摄影室和长虹摄影这两间旧式影楼中,可窥看家庭照拍摄怎随潮流转变和个中摄影妙法。

社会重男轻女的旁观者

昔日家庭上影楼拍全家福,多穿得整齐企理,很多人更要因此请假,有妻妾的大家庭更有发生大婆二房之“排位争执”,可见此事之隆重讲究。美姿华全盛期时,每日可做多达30单生意,当中不少是家庭相。全家福除了在农历新年别具意义外,新婚、添丁和子女毕业也是重要的上影楼原因。

昔日重男轻女的思想,由光影留下见证,“有一大家庭年年来找我影相,连续生了8个都是女儿,到第9年终于追到一个儿子,我记得那老爷脸上笑容是历年最开怀的。”

美姿华装修几十年如一日,有些顾客见到背景陈旧外观就抱怨,陈生回答:“又不是当酒店住,这些背景每张相影出来也是不同的!”陈生镜头下相中人展露的神绪却有目共睹。
旧照中为陈生的大女、儿子以及朋友,摄于半岛酒店外,那时候旧启德机场仍在运作,飞机升降总掠过九龙上空,大女举起手指飞机的动作瞬间被陈生拍下。

对旧式婚宴文化、排场各样,陈生也是记忆犹新,“有人结婚会派帖请我饮喜酒,从前摆酒拍结婚全家福,宾客都急于打麻雀,常催促师傅影快些,样子不重要,最紧要是把他们恤的美发、穿的靓西装和名表等一身‘码头’尽收镜头内,很多人也会翘起手来展示首饰。”陈生不禁莞尔,“真正的有钱人是财不露眼,根不不会这样‘晒命’。”

全家福式微 只因不够快

1980年代大陆改革开放,南下新移民日多,不少找不到正职而要做地盘散工,建筑工人日薪甚多,钱来得快,新移民也如同一般低下阶层港人要“老充”一番,穿起西装戴起劳力士来拍照,“手表一度是身价家底的象征,而现在手提电话也能报时,手表也自然不如昔日重要了。”全家福式微,美姿华也拍学生证件照,却难跟同行竞争,全因起货不及人快,“别人今日影明日有,我们三四日才晒好,全因师傅太固执,执相要执得完美,学生却只想早点交相给老师,免被责罚。”

同一张人像拍上6、7次,被拍者的表情方可由拘谨渐变得放松,展露恰到好处的“真笑”。

1980年代大陆改革开放,南下新移民日多,不少找不到正职而要做地盘散工,建筑工人日薪甚多,钱来得快,新移民也如同一般低下阶层港人要“老充”一番,穿起西装戴起劳力士来拍照,“手表一度是身价家底的象征,而现在手提电话也能报时,手表也自然不如昔日重要了。”全家福式微,美姿华也拍学生证件照,却难跟同行竞争,全因起货不及人快,“别人今日影明日有,我们三四日才晒好,全因师傅太固执,执相要执得完美,学生却只想早点交相给老师,免被责罚。”

塑造完美人像 眼笑的重要

陈生的摄影哲学,也许全在于“耐性”两字。他强调拍人像不能着急,摄影师应慢功出细货。拍摄一张人像,往往动辄拍上几个小时、动用十数格菲林。他认为人像摄影是呈现被拍者的情感、美丽一面,不甘于例行公事地拍下传统木无表情、正襟危坐的人像收钱作罢,在美学上应更有要求,即使被顾客误解他不懂拍摄、浪费时间,仍要贯彻待之,“你拍得快和密,但被拍的人表情跟不上,也是徒劳。”

一般人开始埋位拍摄,必然拘谨,表情僵硬,陈生便担当导演的角色,不断指引和调校被拍者的视线、眼神、笑容和坐姿,“有所谓‘眼笑八成,口笑两成’之说,眼睛在笑容占的角色比嘴更重要,真笑假笑都是由眼神来区分。当去到最后那几张,出来的样子最好看最自然,因为被拍者已‘好攰’,不再过度用力摆样子。”

陈生年轻时有习武经验,反应敏捷,总能在一瞬间捕捉孩子最可爱活泼一面,“我是用气功来拍照,气一到指导动作,加上观察力就能成功。”有相有真相,陈生备有一本又一本“履历”相簿,记录他儿孙和不同顾客在一连串照片中的表情变化,“要是未看过这些,你还以为摄影只是摆好场景、再按个掣便搞掂的简单事吧!”

陈生坚持拍菲林相,但在视觉效果方面一直与时并进,亦勇于尝试新事物。此旧照之背景“欧洲河畔”是来自投影机投放墙上的幻灯片。

美姿华摄影室

地址:香港仔大道210号一楼A室

电话:2552 6456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