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看旧时】社会变迁的“旁观者” 隐藏在老照片的伦理观念
家庭照,顾名思义是以家庭、群族作为单位的照片。照片记录了家庭当刻的状况,也为彼此的关系留下印记,将这些照片集合起来,更见证了香港社会,如何由一个个家庭汇聚成长。
摄影:龚嘉盛、马熙烈、龚慧、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向老家报平安报喜 到影楼拍全家福
家庭照的兴起,本是源于一段移民历史。据本地文化收藏家钟燕齐编著的《物语:相片考─影楼篇(一)》中所述,由于战后出现难民潮,大批来自全中国不同省县的新移民涌入香港,当他们的生活安定下来之后,就会到影楼拍摄家庭照,寄回乡下,有报平安之意。
“战后组织的新家庭以劳动阶层为主,最明显的特色是重男轻女,因为男性代表了劳动力,加上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无论社经地位,都是以男性为主导。所以每逢添丁都要拍照,好让长辈大事宣扬,向亲朋戚友报喜,此外也是为了让乡间的父老确立男丁地位,留名于家族族谱之上。”本地收藏家钟燕齐(Joel)由传统家庭照的意义说起。
父权社会的展示
这种根深柢固的传统观念,也塑造了当时家庭照的标准规格。“传统的父权家庭,拍照时一定由男人坐在正中间,而男人拍照时大多面容绷紧,以展示出威严;太太则必定顺从丈夫、长辈,所以也是木无表情的,只有小朋友会展示出原本‘真实’的神情。”直至1960年代香港开始有轻工业,女性可以踏足社会,从事较精细、例如车衣之类的工作,女性社会地位改变,也导致家庭角色的改变。“到后期的家庭照,反过来是男人站立,女人坐着的比较多,反映女人是要优待、要被服侍的,展示女性地位提升。”
从战前到战后 全家福的演变历史
“慢半拍”炼就光影美:美姿华摄影室
曾经何时,影楼是一家大小,甚至是几代同堂的聚首地点。一家人齐齐整整来张大合照,大团圆便是好兆头。不过,自从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相继兴起,旧式影楼已逐渐式微,虽然现在来的人少了,但全家福背后的象征意义,却恒久不变。从美姿华摄影室和长虹摄影这两间旧式影楼中,可窥看家庭照拍摄怎随潮流转变和个中摄影妙法。
社会重男轻女的旁观者
昔日家庭上影楼拍全家福,多穿得整齐企理,很多人更要因此请假,有妻妾的大家庭更有发生大婆二房之“排位争执”,可见此事之隆重讲究。美姿华全盛期时,每日可做多达30单生意,当中不少是家庭相。全家福除了在农历新年别具意义外,新婚、添丁和子女毕业也是重要的上影楼原因。
昔日重男轻女的思想,由光影留下见证,“有一大家庭年年来找我影相,连续生了8个都是女儿,到第9年终于追到一个儿子,我记得那老爷脸上笑容是历年最开怀的。”
1980年代大陆改革开放,南下新移民日多,不少找不到正职而要做地盘散工,建筑工人日薪甚多,钱来得快,新移民也如同一般低下阶层港人要“老充”一番,穿起西装戴起劳力士来拍照,“手表一度是身价家底的象征,而现在手提电话也能报时,手表也自然不如昔日重要了。”全家福式微,美姿华也拍学生证件照,却难跟同行竞争,全因起货不及人快,“别人今日影明日有,我们三四日才晒好,全因师傅太固执,执相要执得完美,学生却只想早点交相给老师,免被责罚。”
塑造完美人像 眼笑的重要
陈生的摄影哲学,也许全在于“耐性”两字。他强调拍人像不能着急,摄影师应慢功出细货。拍摄一张人像,往往动辄拍上几个小时、动用十数格菲林。他认为人像摄影是呈现被拍者的情感、美丽一面,不甘于例行公事地拍下传统木无表情、正襟危坐的人像收钱作罢,在美学上应更有要求,即使被顾客误解他不懂拍摄、浪费时间,仍要贯彻待之,“你拍得快和密,但被拍的人表情跟不上,也是徒劳。”
一般人开始埋位拍摄,必然拘谨,表情僵硬,陈生便担当导演的角色,不断指引和调校被拍者的视线、眼神、笑容和坐姿,“有所谓‘眼笑八成,口笑两成’之说,眼睛在笑容占的角色比嘴更重要,真笑假笑都是由眼神来区分。当去到最后那几张,出来的样子最好看最自然,因为被拍者已‘好攰’,不再过度用力摆样子。”
陈生年轻时有习武经验,反应敏捷,总能在一瞬间捕捉孩子最可爱活泼一面,“我是用气功来拍照,气一到指导动作,加上观察力就能成功。”有相有真相,陈生备有一本又一本“履历”相簿,记录他儿孙和不同顾客在一连串照片中的表情变化,“要是未看过这些,你还以为摄影只是摆好场景、再按个掣便搞掂的简单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