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豊雄的野性美学 以建筑对抗同质化
好的建筑,如同好的艺术,总是试图跟社会对话,也必然能够从作品中反映出时代的面貌。伊东豊雄的建筑,正是日本1960年代至今的一个缩影。他见证日本1960年代末的学生运动、1970/80年代的轻浮和物质主义,以及1990年代的经济泡沫爆破,建筑风格也随之由早年内向、背向社会的封闭式住宅,到后期强调包容和开放的公共及人道建筑。建筑于他,早已超越单纯满足实际功能的载体,而成为他回应社会和时代的语言。
摄影:马熙烈
部分图片由伊东豊雄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伊东豊雄这次访港,参与了两场讲座,同样谈及位于台中西屯区的台中国家歌剧院,这是伊东在台湾的第四座落成建筑作品,也是他现时最新完成的大型建筑,要了解一座建筑物的真貌,除了歌剧院的外貌,更需要了解背后运作的理念,毕竟,建筑物是为人的活动而存活。
这不只是一座歌剧院
陪同伊东出席这两场座谈会的歌剧院艺术总监王文仪认为,伊东的设计将过往建筑物内外开放的概念,融入歌剧院的外形与功能上,“过往兴建的方式,在处理好地基后加上骨架,有了基本已经将建筑建成了一大半,但伊东先生的设计,因为内外由多个不规则的曲尺面和洞组成,像一个有机体不停伸展出去以管状结构支撑,在近代的建筑史中,并没有参考对象,所有工程要由零开始。这打破了一般人对于表演场地的理解”。
歌剧院内有3个表演场地:可容纳2014名观众的大剧院;在台湾表演场地较少见、有800座位的中型剧院;以及只有200座位、但能够将表演场地延伸至户外庭院的小剧场,加上一个适合展览、讲座、放映活动等多功能“角落沙龙”空间和空中花园。王文仪指这座歌剧院,不单会成为台湾重要的艺术表演场地,更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会发现歌剧院不是远在天边的殿堂,甚至是周末,常常来走动、约会、休息的好地方。”
具想像力、流动与开放的场所
台湾的艺术表演都集中在首府台北,大大小小的表演场地和当地最重要的艺术团体也以此为基地。一座建筑在城市中诞生,赋予了异常重要的任务,虽然它来临前,最先带动了附近地段的楼价,以及因为种种超支及票价优惠上的问题,引发的争议。但另一方面,这种开放性的建筑构想,会为表演者带来怎样的演出?又会为台中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王文仪首先指出,歌剧院开幕后首年以音乐节目为主,由古典音乐、歌剧到音乐剧,场内独特的设计,达至保留表演者最佳原声,“这是每位入来表演的艺术家要面对的挑战”。3座剧院的设计非常具弹性,建筑空间和设备更可能激发到剧场导演的想像力,就像英国近年备受推崇的不同舞台剧作,除了有出色的剧场人才,在场地上的硬件配套,亦令到舞台上出现更多可能,影响到剧场导演思考制作,以至场面调度。就以小剧场的空间为例,剧场后台设置了升降门,开启后,与室外的户外空间连接运用,“平常这些小剧场被称为black box(黑盒剧场),百多人坐在一个黑暗的密室空间内与表演者一同经历种种剧场实验,也让人感到很小众。这次的设计其实违反了习惯,我们要让光进来,让这些具实验性的剧作在阳光下发生”。
王文仪一再强调,歌剧院不单是表演场地,也将成为艺术文化区,一方面为艺术带来革新的可能,另一方面在户外举行各种文化活动,让艺术气息流动于建筑物的内外,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活带来改变。“台中市民已经等了20多年,有些人会认为我们这里才刚刚起步,但台湾的表演艺术发展已经很成熟了,我们能够从台北方面借镜,甚至于请来当地艺术工作者合作,带动台中的表演艺术交流,成为台湾另一个重要的艺术表演场地。”
回到我们的香港,观望亦在发展中的西九文化区项目,各种设施将会于这两三年内落成,西九管理当又有没有这样的胸襟,容纳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场内发生?即将于今年开幕的台中国家歌剧院,又有没有可以借镜的地方?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