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走出白房子 一杯水看城市人与自然的疏离
《见地:寻找香港的大地艺术》策展人麦咏诗,在港大建筑学院任职助理教授,读建筑出身的她,从学生时代起便关注大地艺术(Land art)。大地艺术起源于60、70年代的欧美国家,近年在香港也逐渐引起关注,对于麦咏诗来说,现在是一个适当的时候,把一些香港艺术家创作的大地艺术聚集在一起,整理出大地艺术在香港发展的脉络。她说:“香港已有足够数量的项目,放在一起去看和研究。”
摄影:龚慧
“二战后的西方工业进入大规模生产的年代,社会对环境、能源的需求都变得和战前不一样。那个年代,很多东西都是从工厂制造出来、可以买回家的,艺术界也一直停留在white room gallery的模式,很多时候艺术创作都是为了吸引买家去购买,但有一群艺术家却想离开‘白房子’,不想自己的作品变成纯粹的商品,所以走入大自然去创作。”麦咏诗说。
五个项目 五种视角 以艺术介入土地问题
这次展览,麦咏诗选择了五个大地艺术项目,包括艺术团体“空城计划”于2013年举办的第一届空城艺术节《坪𪨶.村校.展演》、建筑师郑炳鸿于2009年发起的《绿色—由启德河开始》、艺术家刘学成的作品《学成贰号—拖船仔讲故仔》、由本地艺术家、设计师和农夫组成的“Hong Kong Farm”项目,以及艺术家伍韶劲的作品《泉:向梁铨致敬》。
“这两年看到愈来愈多艺术家在做这类型的项目,模式和手法虽有不同,有些人喜欢落区多一点,有些人想做一些能带给观众有沉思空间的作品,他们对大地、环境的看法也不一样,但我希望它们之间能产生一个有趣的对话(dialogue)。”麦咏诗解释这个展览的主旨,“香港过去这五、六十年的发展,由战后港英政府鼓励市民去新界开村、耕种,到1980年代中国大陆开放,粮食不再需要新界生产,然后有新市镇的发展、填海,这些一步步的变迁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环境,以及我们对土地的看法。”
一杯水 看城市人与天然资源的疏离
“伍韶劲的项目,用他的话说是比较‘出世’的,不在一个特定的场地发生。我们香港买到的瓶装水,其实是来自境外,用瓶子装着再运到来香港,由此看到城市人与天然资源之间很疏离。我们喝法国矿泉水,但不知道出产地即法国的那座山是怎样的,我们只是根据标签上的雪山,就感觉好像很天然。”麦咏诗说,“在香港或者比较城市化的地方生活,可能都有同样的问题。以前听爷爷嬷嬷讲,他们喝在后山储存的山水,不会有过滤或者很多程序。现代人习惯了自来水,不知道用水可以很简单,而现在要买‘天然水’却要到超市买,可能要四十元一支。”
在麦咏诗看来,对这五个项目的整理只是一个开端。土地正成为此城日益迫切的问题,七百多万人对于土地、生态、城市发展的思考也必然更多,艺术在这个过程里将会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见地:寻找香港的大地艺术》
日期︰4月16日(星期六)至5月2日(星期一)
时间︰上午10时至晚上8时
地点︰动漫基地 (香港湾仔茂萝街7号)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