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摄影】多图!安乐死前一刻 摄影师为流浪狗拍下最后的尊严

撰文: 潘浩欣
出版:更新:

可爱宠物轻易获得人们的欢心,不少猫奴、狗奴时常发放主子照片,展现动物随和友善的一面。台湾摄影师却把焦点放在可怜的流浪狗身上,三年来,他走入多间动物收容所,拍下狗只安乐死前的面孔,为无辜小生命留下有尊严的遗照。

杜韵飞作品《生殇相》(杜韵飞)

半夜走入收容所拍摄 三年影四万张相在杜韵飞的《生殇相》系列中,黑漆漆的流浪狗有时直视镜头,有时侧身望向摄影师,展现了忧伤、恐惧的神情。面对死亡前一刻,牠们依然活得有尊严,即使失掉所有毛发,狗只仍挺起胸膛地站着。摄影师躺在地板上拍摄,让观众平等地凝视着流浪狗,作品令人印象难忘。我们不时看见动物相片,由社交媒体到《国家地理杂志》,却未试过以这个角度看动物。2009年,台湾摄影师杜韵飞筹备拍摄工作,申请进入动物收容所。2010年,他走入台湾多间动物收容所,找寻合适流浪狗拍摄,以三年时间拍摄《生殇相》系列作品。为配合收容所的工作,杜韵飞只能在晚上、半夜工作,他先挑选合适狗只,然后喂饲,把玩牠们,建立短暂的信任关系。拍摄期间,助手负责照顾狗只,不时哄著、扶起狗的头部。当闪光灯闪了几次后,狗只便要休息五分钟,有时一只狗也要花四小时拍摄。“每只狗也有牠的规律,我要花一段时间找出来,让牠逐渐习惯‘再来一次’的拍照流程。牠很轻松快乐,也许会睡著了,但睡眼惺忪被拍下来,就有悲伤眼神的象征意义。”杜韵飞说。完成拍摄后,杜韵飞把狗只抱在怀中,接受安乐死。

+3
“《生殇相》就是我的自拍像,经由这些影像,我得以回返与记忆生命中的困惑和绝望,灵魂与肉体的苦难,对于出口的渴望,以及对于死亡与虚无的恐惧。 ”
杜韵飞
2011年10月24日 12:09pm 台湾某公立收容所 距离安乐死时间:1.9小时 (杜韵飞 )

动物不知安乐死 活着是最大尊严

《生殇相》作品曾在多个大型摄影展览中展出,有观众问杜韵飞“动物会否知道自己将被安乐死?”杜韵飞觉得狗只都不知道,他表示,动物的心智大约是3至5岁的小孩,而小孩未能体会什么是死亡。“动物有感觉可能是因为空间被侵犯,感到压迫后的反应。当然我不是狗,我不了解狗知不知道死亡,我认为牠们不知道。”他说,收容所人员会先安抚、散步、排泄、喂食狗只,让牠们快乐地接受安乐死,狗只有时摇著尾巴,表达出愉快情感。面对将要逝去事物,总令人感到难受,因此,有记者问及杜韵飞的心理变化。杜韵飞觉得人类忽视流浪动物的生命,因此想拍下动物的眼神,以眼神与人们作互动,勾起人类的怜悯。他特别喜欢的那只没有毛发的狗,“那张照片好像在说‘我的自尊是不需要你来认可,我不需要你来肯定我的生命状态,只要活著就是我最大的自尊。’

杜韵飞希望大众谈及动物保育时,会想起他的相片;或是当大众看到照片时,会开始思考动物保育与生命道德的议题。他在作品自述中写道,“《生殇相》就是我的自拍像,经由这些影像,我得以回返与记忆生命中的困惑和绝望,灵魂与肉体的苦难,对于出口的渴望,以及对于死亡与虚无的恐惧。 ”

杜韵飞个人照。(杜韵飞)

艺术家profile杜韵飞出生于1975年,1998年于罗德岛设计学院取得摄影系纯艺术学士学位。1999至2009年之间从事专业报导摄影,2010年起,杜韵飞以摄影为主要媒介开始独立创作。作品 《生殇相》曾于国内外数处艺廊与艺文空间展出,2011年时入选纽约摄影节评审邀请展“PROVOCATION”,2012年获第10届桃源创作奖首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