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潮二】本地出版社“创造馆”主动卖IP:书不是出版后便完
“这是跨媒体创作的年代——如果你喜欢文字,喜欢说故事,期待有朝一日,你的创作能成为实体书,以及有机会改编成为其他媒体的作品,如电影、剧集、舞台剧、漫画、游戏等,欢迎你加入成为本网站的投稿作者,以实力换取一如创造馆其他作者所拥有的出版及改编机会!”本地出版社“创造馆”近期推出“创造计划”,在网上征稿,并承诺作品有机会作跨媒体改编。“创造馆”由作家余儿于2013年创立,包括其著作《今晚打丧尸》在内,由其出版社出版的作品不少都得到了跨媒体改编的机会,已由奇妙电视购得改编电视剧版权的小说《男人住家饭》也是由创造馆出版。余儿相信“只要有一本实体书,就会有更多机会”,创造馆从最初的一人出版社到现在有近十位驻馆作家,在纸本式微的时代,售出小说IP(Intellectual Property)作跨媒体改编,或可成为出版社的出路。
改编延续创作人心血 版权费达7位数字
“创造馆”空间小小,特别在书展过后,走两步也会碰到地上一叠叠的印刷品。余儿在整理物品,编辑May在凌乱的桌上工作,全职在出版社工作的就只有这对夫妇。排满了一墙的书却萦绕着很多的创作魂,作者、美术、校对等等,创造馆的兼职员工和驻馆作家多达二、三十人。
“制作一本书要很多心血,我不想事情在出版后就完了。”余儿强调一本书出版后才是开始,紧接电影、漫画等各种改编。作为出版人兼创作人,他十分珍惜每一位作者的心血。《九龙城寨》改编成漫画和电影,正是令出版社走上改编之路的契机,“现在出书有更多考虑,会先策划下一步。”正如早前书展推出的《男人都爱住饭》就是由食谱变成小说,也将变成电视剧,将创作人的心血结晶推广开去。
对编辑May来说,改编却是为了最基本的生计问题,“至少令创作人有饭食”。一本书88元,卖出1500本已算好成绩,但作者收入只有一万元,根本不足以维生,心机与回报不成比例。“改编的版权费令创作人有更大生存空间,而且可以吸引更多人创作。”《九龙城寨》改编成电影和网剧的收入,就有7位数字。而创造馆洽谈的小说版权费一般也有6位数字,单是卖书的话可谓望尘莫及。
现今香港文化产业不景气,书店、出版社、创作人无一逃过厄运。May却希望跨媒体改编能带动流行文化,令整个产业人人有钱赚。“出版社要生存也唯有走改编这条路。”May说道。早前她将《九龙城寨》推广给日本出版社,有望改编成动画,即使最后没有回音,但“唔做就冇可能”。余儿也认为必须这样做,不一定成功,但总算有一线生机。
红一本书不如红作者 主动推销作品
7位数字,或许是余儿没有想过的一笔收入。创造馆开业之初,一年只出版三、四本书,平均一个月的收入只有几千元。余儿唯有一边经营出版社,一边做兼职。对他来说,吃力的不是做出版,而是赚钱,“那时做兼职编剧,经常工作至凌晨,很难分配时间做其他事。”钱不多,时间不多,精力殆尽就只换来这些。因此余儿曾打算创造馆只出自己的书,反正早期的小说也是自资出版的。
自从认识了第一位作者史兄,他在创造馆出版了《婚姻这种邪教》后,出版社却渐渐热闹起来,出版的书可以占满一柜。但余儿并不满足于此。4年时间,余儿出品的不单是书,还有作者,“与其红一本书,不如造起一个作者。”用May的话形容,就是“凑”作者,大家商量写作的题材和方向,平衡商业和个人风格。如果说May是制造商,余儿就是位推销员,向各个媒体推销自家作者的作品。“既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红,我不如主动Sale给别人,告诉他们这个故事有多好。当然,要先过自己这一关,我才能说出它的优点。”
从发掘佳作、培养作者、出书到改编,创造馆一手包办,不包大卖,却对得住自己。“衰咗都唔紧要,有了口碑我就高兴。”余儿坦然道。今年推出的“创造计划”鼓励投稿,让佳作投入创造馆的怀抱,也欢迎读者评分,计划每年选一本小说出版成书。“创造计划”又与电影公司“无限动力”合作,初步计划每年至少改编一部创作馆出版的小说。
出版大热作品以外的计划,对创造馆都有一定风险。但回想当初出版《轮回交易现场》,也不过是因为朋友介绍,作者陈四月并非大热如史兄,余儿同样充满成功感。“我觉得故事很好。”他自信满满地说。
书是精品 有纸本才有改编机会
对余儿和May来说,电影已是终极改编,是创作人最大的心愿。在《今晚打丧尸》和《九龙城寨》分别上映和即将开拍电影之后,创造馆却于今年书展推出这两部作品的漫画版和画集,回到纸本。“漫画和画集的成本高,不一定赚钱但能赚到话题性。”《九龙城寨》画集就到了罗浮宫漫画系列总监Fabrice Douar手上,有望将城寨从香港带到法国。
今年年初,余儿也亲赴法国这个漫画大国,参与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是世界第三大漫画展览。法国十分重视漫画,视之为“第九艺术”,十大综合畅销书总有漫画上榜。余儿认为安古兰国际漫画节的漫画格调很高,有别于香港一般漫画。精美的薄装硬皮设计正是《今晚打丧尸》漫画版的灵感来源。
能否杀入国际市场还是未知之数,但余儿总结多年来的经验,一本实体书是必要的。May也说道:“一定要有一本实实在在的书,才可以当作卡片或profile(个人简介)。”出书未必有人看,但一定要同时兼顾书、网络和各种改编形式。
May又提及网络作家“姐死姐还在”出书时是多么高兴,“出书的意义完全不同於单单在网上发表文章。”自己的作品拿在手中,那份满足感难以言说。余儿也曾在其他文章提及史兄和《我们怎么了》的作者薛可正一书在手时,雀跃得像个小男孩。“书是一种精品,可以用来收藏。”不难发现,创造馆的书都十分精美,余儿认为这也是纸本书发展下去的必然方向。
“始终不可抹杀纸本书的价值。”曾从事传媒行业的May见证“纸媒之死”,但她依然坚定地如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