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逾五百件银行钱罂 “钱罂皇后”三十年追寻兴趣之旅|开卷乐
以猪仔钱罂储蓄的方法,相信是一代香港人的集体回忆。但随着电子支付的出现及银行业务对象的转变,钱罂日渐式微。收藏家郑敏华深爱旧物,收藏了三百多个家用电话及超过八百个旧铅笔刨等,而珍藏的银行钱罂逾五百件,被同行称为“钱罂皇后”。
文:开卷乐|原题:《钱罂的故事》——三十年追寻兴趣之旅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郑政恒、黄怡、邹芷茵、唐睿主持,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机缘巧合下,郑敏华结识了另一名收藏家杨维邦。杨维邦曾任平面设计和报刊编辑,出版过《香港玩具图鉴》。是次二人合著《钱罂的故事》一书,向读者细诉各式钱罂背后的来历。
与钱罂结缘
郑敏华对钱罂的兴趣始于一九九一年,当年爸爸赠送恒生银行的“武士钱罂”作为她的结婚礼物,亦是郑敏华第一个收藏的钱罂。她形容那个钱罂制作精美、用料稳固,自始她开展了三十年收集银行钱罂之旅。她形容自己经历了三个“黄金十年”,第一个黄金十年始于一九九零年代,“当年每逢假日都会背上大背囊,一早就去第一站——上环摩罗街地摊寻宝。记住两个袐诀:‘眼明手快’和‘说了就要买’。”地摊的顾客不乏古董店老板、拍卖行买手及资深收藏家,可说是高手云集。不过后来随社会发展,地摊亦渐渐消失。
逛完摩罗街,下一站便去西港城。郑敏华形容“当时有两个老板带货回来,每一次他们都会打开行李箱,一件一件的拿货出来,大家争快抢。”郑敏华笑言自己身型细小,靠灵活取胜,“我可以钻到前面去,老板到现在都记得我这位小姑娘。”逛完西港城便过海到深水埗鸭寮街及好旺角购物中心。谈到寻宝的要诀,她指出“第一要懂逗老板开心,他就会拿出摆在旁边的钱罂。另一个秘诀就是跟他们聊天,口述历史是最珍贵的。”
随着互联网兴起,各式各样的“宝物”可见于旧物分享网站和网上买卖平台,郑敏华由线下转战到线上,迎来收藏的第二个黄金十年。至于第三个黄金十年,是郑敏华在收藏界累积一定的人脉后,开始接收其他资深收藏家的宝物。
十二生肖钱罂
在“寻宝”过程中,郑敏华印象最深刻的是十二生肖钱罂。各式动物活灵活现,譬如一九六零年代广东省银行曾推出“猪先生”钱罂,卡通化的猪仔头戴红色中式帽子,身穿恤衫和吊带裤,心口系上蓝色蝴蝶呔,反映香港华洋杂处的独特文化。一般“猪仔”钱罂外形圆润,有“家肥屋润”的寓意,亦深受香港人喜爱。
要收藏一整套十二生肖钱罂很困难,因为每年只出一款,恒心要维持十二年之久。当然,幸运的话,到市场上张罗,也许能储齐一套。书中展示来自中国工商银行二零一三年至二零二四年的十二生肖钱罂系列,每个动物各有特色,马、羊、虎没有底盖,可以扭开头部取回储蓄,其余动物的底盖则印有银行商标。郑敏华又提到,在一九二零至一九五零年代,银行一般不会给予客户打开钱罂的锁匙,客户储满钱后要找银行职员开锁、“提款”,款项可即时存入户口,然后钱罂再由职员锁好,所以这条钱罂锁匙更为罕有。
时代的印记
郑敏华分享自己特别喜欢的两个钱罂,其中一个以金属铸造,正上方铸有凸字“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和银行商标,现为上海市银行博物馆藏品之一。这个钱罂与当时女性地位的提升有密切关联——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于一九二四年开业,当年以“提倡女子职业,号召女子储蓄、经济独立”为宗旨,盼提高女子经济地位。银行更在女校设立储蓄分处,吸引学生储蓄和提供代收学费服务。至于另一个是集友银行心型的妇女储蓄箱,当时银行为了方便妇女储蓄,特制坚牢耐用的储蓄箱,内分两格可放钞票珍饰,每箱配有专用匙交客户保管。以上两个钱罂均反映当时社会变迁,女性获得重视。
另一位作者杨维邦在书中提到,香港一九五零年前仍不算是富裕城市,父母没有给予儿女零用钱的习惯,于是每逢过年新春,长辈习惯送儿女钱罂,他们便将利是钱储起来。及至一九五零年代,内地缸瓦猪仔钱罂停止生产,取而代之的是结合玩具功能的新型钱罂,当时香港塑胶业及银行业兴起,各大银行推出新款钱罂,吸纳家庭储蓄用户。这些钱罂通常制作精美,用户开户后只须缴付按金,便可以带它回家,待储满后再到银行结算。钱罂是时代的印记,《钱罂的故事》一书,记录了香港社会的变化。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