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人联署反对AI艺术品拍卖 人工智能窃取人类创意惹业界反感

撰文: 何国龙
出版:更新:

【AI/人工智能】AI技术在艺术界充满潜力,但也极具争议。如何在鼓励透过科技进行人机互动的同时,与保护艺术家权益之间取得平衡,是当前艺坛面临的重大挑战。AI艺术品近年在拍卖场上取得佳绩,例如去年11月由机械人艺术家Ai-Da创作的《A.I. God. Portrait of Alan Turing》就拍出108万美元之天价,一举创下了拍卖纪录。本来在2月即将在佳士得举行一场专注于AI艺术的拍卖会,近日却收到近4,000人联署反对拍卖会举行,到底当中的争议之处是?

Claire Silver今年创作的《daughter》(图片来源:佳士得)

佳士得(Christie's)即将于2月20日至3月5日在线上进行拍卖会“Augmented Intelligence”,AI艺术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创作或升华的艺术形式,佳士得认为AI并非仅用于提高生产力的捷径,也非人类创造力的替代品,却是对人类创造力的增强。尽管AI在AI艺术中占上重要角色,但同时人类的参与始终不可或缺,例如编程的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工艺。拍卖会将展出20件AI创作的艺术品,涵盖过去50年的多种媒介包括数码艺术品如非同质化代币NFT、实体作品如雕塑、画作等多元形式。参与的艺术家包括著名土耳其裔美国艺术家Refik Anadol、已故英国AI艺术先驱Harold Cohen、Mat Dryhurst、美国音乐家Holly Herndon、Alexander Reben和AI艺术家Claire Silver等人。

Refik Anadol创作的《Machine Hallucinations - ISS Dreams - A》, 2021(图片来源:佳士得)
Holly Herndon及Mat Dryhurst创作的《Embedding Study 1 & 2》(图片来源:佳士得)

是次拍卖亦会推广艺术新星,例如来自新加坡的Niceaunties本职为建筑师,擅长以AI探索环境意识、美与喜悦等普世主题,由专业人士变身成为一位叙事者,是次的拍品《5 Mins To Opening》是一段时长53秒的影片。另外的拍卖焦点亦有机械人专家Pindar Van Arman于2017年创作的《Emerging Faces》,他被誉为“AI领域先驱”,曾因使用bitGANS早期版本进行绘画创作实验而闻名,此作正是其中之一,使用生成式AI来想像和绘制脸部表情,一旦将图像识别为人脸,就会停止生成,作品被评为非常人性化,是AI生成艺术的重要里程碑。

Pindar Van Arman创作的《Emerging Faces》, 2017(图片来源:佳士得)

对于此次拍卖艺坛反应强烈,甚至引发反对声音,截至现时为止有4,000名艺术家与支持者联名签署公开信,呼吁佳士得取消是次拍卖。公开信指出部分生成式数码艺术作品所使用的AI模型,主要透过未经授权的版权作品进行训练,涉嫌剥削人类艺术家,因为在创作及取材过程中往往未经同意或支付报酬,便使用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来开发商业化的作品,联署的人们认为拍卖会支持这些创作者,实际上等同于进一步鼓励AI业界大规模窃取人类艺术作品。亦有不少艺术家担忧自己的作品一旦被用来训练AI,最终可能会减低自己的竞争力,甚至对生计构成威胁。

《Portrait of Edmond Belamy》, 2018, created by GA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图片来源:佳士得)

AI艺术品走进拍卖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由巴黎艺术团队Obvious创作的《Portrait of Edmond de Belamy》在纽约佳士得以43.2万美元(约港币337万)成交,作品利用演算法分析1.5万张14至20世纪的绘画后生成出来,画作右下角的数学方程式代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算法,象征AI与艺术的结合。

此作当时引发起关于AI在艺术创作中角色的讨论,并被视为AI艺术品进入主流艺术市场的里程碑,因为当时同场拍卖了Andy Warhol等大师的作品,将AI与主流艺术家视为同等。至于刚才提及创纪录的作品《A.I. God. Portrait of Alan Turing》,除拍出天价之外,震撼之处在于是机械人Ai-Da创作的,创作过程是与AI进行对话然后生成绘画的创意,暗示机械人已具备创作的能力,作品以柔和的色调和破碎的面部轮廓,反映出“AI之父”图灵对AI管理复杂性的警示。

《A.I. God. Portrait of Alan Turing》(图片来源:Sotheb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