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犷派建筑师》勇夺金球奖 时代巨作虚构主角背后真有“狂人”

撰文: 何国龙
出版:更新:

上月于美国上映的电影《粗犷派建筑师》(The Brutalist)于近日举行的第82届金球奖中横扫三大奖项,包括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这部长达3个半小时的时代剧情片将于今年3月在香港上映,讲述一名匈牙利犹太建筑师László Tóth躲避纳粹大屠杀移民美国的经历。多年来二战相关题材的电影不乏佳绩,例如去年的《奥本海默》、《邓寇克大行动》、《雷霆救兵》等,大多都是改篇自现实加以创作,不过是次的主角László Tóth虽然真有其人,却并非建筑师而是一位狂人。

《粗犷派建筑师》电影海报

由A24出品的《粗犷派建筑师》光看牌面已值得期待,主角László Tóth由凭著《钢琴战曲》夺得史上最年轻影帝的Adrien Brody饰演,A24自2016年首次在奥斯卡夺奖之后已成为最多提名的发行商,至于年仅36岁的导演Brady Corbet虽然是次是他第三次执导长片,上两出作品《邪恶的养成》及《黑天后》都大受好评。作品以长达7年时间制作,实在是慢工出细货,并且采用比一般画幅宽两倍的VistaVision技术拍摄,能够大大提高图像质量,向来是大片才会用到,例如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由于这是一部关于建筑的电影,讲求空间感、人与环境的关系,所以大画幅能使画面更具震撼力。

《粗犷派建筑师》电影海报
《粗犷派建筑师》电影海报
《粗犷派建筑师》电影海报

故事关于László Tóth移民美国后,身为外来犹太移民受到歧视与不公对待,即使天赋能够发挥亦要经历波折,有幸获得兴建大型基建的项目,又因一场意外被阁置,排除万难后工程耗时10年,他的作品反映出纳粹大屠杀以及集中营的经历如何影响其创作,粗犷主义不加修饰和讲求实用性的特质切合战后所需。László Tóth的经历与粗犷主义(Brutalism)本身有不少不谋而合之处,粗犷主义强调鲜明几何结构,设计风格著重物料原貌的未加工状态,最初发源于欧洲,于战后普及起来影响到美国以至亚洲,在香港也有不少粗犷主义建筑被遗留下来。最初粗犷主义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当时的设计界著重装饰主义,所以不加修饰的做法往往被视为粗野、低俗的。

《粗犷派建筑师》剧照(图片来源:IMDB)

虽然László Tóth是上世纪战后不少欧洲或犹太移民的写照,别具时代韵味,可是这个角色却是虚构的,恰巧70年代的确有一位“名人”名为László Tóth,于1972年,一位匈牙利裔澳大利亚地质学家László Tóth进入圣彼得大教堂,对米高安哲罗的著名雕像《哀悼基督》发起了震惊世界的攻击行为,此事使他登上报纸头条,成为全球媒体一时的焦点。László Tóth于1938年出生在匈牙利,后来移居到澳大利亚,他年少时已获得地质学学位,但澳大利亚却从未承认他的学位使他一直无法取得工作,最后要到肥皂工厂打工。相信这段艰难的时期影响其心理状态,为他后来的奇怪行为埋下伏线。

László Tóth(历史图片)

Tóth于70年代到罗马定居逐渐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他自称为基督的转世,其外貌同样故意模仿基督留著长发和修剪出胡须,带有一种对于神圣角色的自我认同感。于1972年的5月21日是为五旬节也是圣灵降临日,Tóth步入圣彼得大教堂取出锤子开始猛烈锤打《哀悼基督》雕像,同时间大叫著基督复活以及他就是基督,直到保安人员将他制服。他的行为导致到圣母像的右手断裂、鼻子和面部都受到损害,一共碎下了约100片碎片,相传有些民众将碎片带走,所以未来的修复工作非常艰难。

历史图片
历史图片

Tóth被逮捕后接受精神评估,在法庭上最终裁定他精神失常随即被送往精神病院。他接受治疗的两年期间一直声称自己是基督,指出他有权破坏这件作品,这是“神的意志”。事件发生之后艺文界一度反思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是否足够恰当,另外Tóth成为了不少创作者,如作家、漫画家及歌手的创作灵感来源,他并没有受到进一步的法律追究慢慢淡出公众视野,却在讨论艺术和精神健康问题时作为案例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