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介|《游走澳门建筑美学》穿梭澳门街头 寻找建筑隐藏故事
澳门有著四个多世纪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历史,留存著不少西式与中式建筑物。这本书的目的是让读者重新发现散布在澳门各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物所隐藏的美学,由19世纪下半叶的新古典、20世纪初的古典折衷到1930年代开始的装饰艺术(Art Deco),还有“葡萄牙屋”风格、现代主义、后现代……这些都是澳门在迎接21世纪更丰富多彩设计形式之前的建筑美学。
文:邹传仁
名称:游走澳门建筑美学
作者:吕泽强
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全书分五个部分,每个部分拣选一些具代表性的、而且大部分能确定设计者的建筑物为主轴,再简介相关或邻近具特色楼房,以主轴的案例建构澳门建筑美学的发展脉络,可以说是一本澳门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的建筑美学简史。
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澳门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建筑美学的发展,一方面受当时的国际潮流,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与葡萄牙情况的影响。
19世纪下半叶,澳门的建筑仍然受欧洲“浪漫主义”复古风潮的影响,新古典、新哥德、新摩尔风都是该时期澳门的设计潮流,负责建筑设计的设计者托马斯.亚坚奴及塞卡尔男爵都并非建筑师出身,而是曾留学欧洲回来的土生葡人。建筑设计是他们的“兴趣”,他们将在远方见到的东西透过设计图纸呈现在澳门的城市,并构建本土的古典美学。
20世纪首30年,虽然1925年在巴黎举行的装饰艺术展览中已出现现代的设计风潮,但在澳门仍然是以古典折衷的式样为主流,出生于佛得角的葡籍工程师利马(Mateus António de Lima)设计了不少该时尚的房屋。1910年葡萄牙共和国成立,随著葡萄牙建筑师探索如何表现葡萄牙特征的建筑风格,这个潮流也因为葡人建筑师安德拉德(C. R. de Andrade)而在澳门出现,当时澳门开始出现专业的建筑师,包括葡人、土生葡人及来自香港的英国建筑师。
从1930至1960年,澳门在太平洋战争中因葡萄牙的中立而没有被日军占领,澳门出现大批有特色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马若龙建筑师称之为热带装饰主义)。这段时期,澳门除了极少数的建筑师,工程师成为推动这个潮流的主要推手,尤其以土生葡人工程师施若翰为代表人物。当然,因应葡萄牙萨拉查的独裁统治,澳门也出现彰显该政权的“新国家风格”建筑物。
由于葡萄牙对殖民地建筑专业人士的限制,当时并非没有华人的建筑设计人员,例如美国毕业的工程师周滋凡,他在澳门开设建筑承造公司承接工程;陈焜培于1934年考获工务部门的“总画则师”,参与邮政局大楼、消防局大楼的制图及设计工作,后来亦开设建筑公司,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装饰艺术特征的现代楼房;在工务部门任职绘图员的李珠,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在澳门开设工程公司。
在1974年“四.二五”革命推翻萨拉查独裁政权前后,一些葡国建筑师(包括在葡国留学的土生葡人)将流行于欧洲大陆的现代主义思潮带到澳门,如韦先礼、马斯华、拉马略。还有来自意大利的夏刚志,都为澳门带来第一波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
1980年代至2000年,随著更多葡国及在欧美毕业的建筑师到来,现代、后现代甚至解构主义都影响著澳门当代建筑的探索。
这本书拣选了33项建筑物作分析介绍,并提供几条漫游路线。读者可以带著这书游走于澳门的大街小巷,发现另类的“打卡点”,感受这个城市的建筑美,还可以更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