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声之绽》古典歌者一对一献上生命礼赞 专访艺术家李明维
【艺术装置/表演】人类最亲密的肌肉可能是声带,这结构绵小却强大,赋予了我们交流最直接的工具:声音。在李明维装置艺术《声之绽》中,这种肌肉力量被为不同陌生人创造了短暂的信任与亲密。
《声之绽》是艺术家李明维2013年创作表演装置,他在照顾手术后康复的母亲时,二人从舒伯特的乐曲得到慰藉,《声之绽》正是受此经验启发。这作品挑选了五首乐曲以及一群香港古典乐曲歌者,身穿特别设计长袍歌者会随意接触访客,为他们送上一首现场演唱的舒伯特乐曲作为礼物。
这次我们请来艺术家李明维和我们聊聊作品背后故事,以及表演期间发生过的一些往事。
《声之绽》作品名称从何而来?
我每一次选择作品名称其实大部分是从英文开始,因为我对这个语言比较熟悉,一开始选了《Sonic Blossom》这个名字。那么为什么是用花的一个形态来呈现呢?因为《声之绽》整个作品状态本身像一朵花,我们作品展期就有点像花朵绽放时间,同时作品形式是由古典歌手来邀请听众来接收礼物,同样有点类似蜜蜂采花粉。展期结束后,这一朵花会自然回到休眠状态,等待下次绽放,本身有一个生命体在里面。
作品形式是由歌者在展馆里任意游走,选择听众来接受献唱的歌,可以多说一下作品中歌者向观众献礼的概念吗?
我觉得礼物,尤其在东方社会里,是生活一部分。我们这个作品是以礼物来呈现,意象就是一首歌。可是不是每个人都有缘份能接收到这一份礼物,而且这份礼物又是从一位陌生人手里,或是准确来讲是口里送给你的,又变得更加亲密。
作品里礼物的给予和接受呈现了作品张力,如果变成是相识关系,那么张力便不在了。当它是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礼物,张力才会成立,才可以成为一个艺术作品,不然这个作品就没有什么活力,涉及了双向选择。而且有意思是——你可以从表情上感受到受歌者心情浮动,也会深深影响歌唱者心情,有时候甚至影响到歌者感动到唱不下去。因为他受到这位陌生人还给他的另一种礼物——正是信任。
有时候歌者唱完,受歌者会不大知道是否要站起来要抱这个歌手吗,或是跟他敬礼。有一点点陌生人跟陌生人之间的尴尬,我觉得也是这个作品很美的地方。可以说是它是呈现一个人跟人之间关系的一个舞台表演。
这种歌者寻找受礼者,近乎是偶遇设计背后有什么考量吗?就是他们要怎么找呢?
我觉得是以自己的心来找这个人,我跟歌者们说:“你们不要特别设想什么人比较会接受礼物。”如果是以这个心情来做,几乎每次这种设想都会被挑战,但当你用一个纯净心境,在这个空间游走,然后看到一个你直觉上觉得要给歌的人,就可以接触。
接下来感觉有点像两个陌生人跳一支探戈,因为不知道这个人回应是什么,所以我们也要准备好跟他一起舞动,这跟我们华人讲缘份其实是非常有关联。
那么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舒伯特的音乐呢?
我们家从小在西方古典音乐环境中长大,自己本身拉小提琴,两位姐姐是钢琴和横笛,而我弟弟以前是学大提琴的。我们家最喜欢的是“两B一S”:巴赫(Bach)、布拉姆斯(Brahms)和舒伯特(Schubert)。尤其我妈妈特别喜欢舒伯特作品,经常会放同一张照片,后来照顾妈妈时发现那些唱片还保留著,所以我就放给妈妈听。四十、五十年以前她经常放给我听,现在我已经六十岁了。当然黑胶唱片会有一定瑕疵,有劈里啪啦的声音,但是那个时空感觉又回来了。
那么会什么是这五首曲目呢?那张唱片里共有12首,其中这5首是我觉得音律上让我非常感动的,而且个中歌词大多在讲人与大自然关系。
你刚刚提到曾经有表演者感动到无法再唱,可以多分享一点相关经历吗?
我记得在巴黎庞毕度中心展览时,有一次歌者去请一位年轻女孩子来接受这个歌曲,但这个女孩子跟他讲说:“我不要,谢谢,不过我可不可以把这个礼物让给我弟弟?”歌手说好啊,然后她就拐个弯把弟弟从轮椅上带到歌手前面。
弟弟看上去是重病,因为他有氧气罩在脸上。当歌词开始唱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弟弟整个表情非常激动,到最后你看他泪流满面。歌者也被感动到唱不下去,所以突然之间他破音。这个表演在Yves Klein画作前发生,美术馆非常安静,甚至可以听到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最后歌者才回了神,找到勇气把这首歌唱完。
那天晚上这位姐姐便替弟弟写了一封信,给策展人说谢谢你给我弟弟这么美的礼物。我弟弟在得到绝症前充满希望,可是此后他觉得世界已经没有可以让他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一直到今天早晨,当他听完这首歌,就觉得生命还是无限,这让我非常感动。
那你觉得作品中歌者和观众的关系,会跟你和母亲之间关系有相似之处吗?为什么选择用歌者和观众来表达这一段经历呢?
我觉得人最亲密的一块肌肉是声带,当声带发出声音如此富有感情时,其实会激起我们基本的人类情感(Human sentiment)。我为什么不是用大提琴、小提琴或是钢琴,是因为我觉得歌声能用以叙述一件事情,可是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懂德文,而且曲中是哥特德文,非常古老,基本上大家是被送礼这个举动以及曲目旋律所感动。
这次表演不论是男歌者或是女歌者,都穿著一身比较特别的长袍,可以多讲一下背后设计吗?
袍子是我和一位叫Kelima的日籍美国设计师一起设计,我们用两块日本和服腰带来做这个服装,仔细看能看到布料上刺绣是花、树、还有一些鸟,这也是和大自然文化有关系。
我们穿上这个所谓“transformative gown”(转化性长袍),能把一位歌者从一个人变成所谓的半人半神(Demigod)。那么为什么是“Demigod”呢?因为他这个礼物,其实是来自另外一个空间来,就是舒伯特创作这些作品的时空。所以这个长袍非常重要,当歌者穿上这个袍子,不仅是视觉上的独特性让他在群众中凸显出来,也给他一种力量。
这次作品表演的空间有点像教堂,作品本身有没有一个宗教含义呢?
它有灵性,加上所谓“神圣性”在里面。这个“神圣性”不是特定天主教或佛教等某个宗教,而是人本身有一个纯净的神圣性。那也是为什么这个作品,在不同国度、不同文化里呈现时,体验其实都非常相似。因为我们这个作品在讲说——“What is it to be a human being? ”我们做一个人,本来神圣性是在哪里?所以它是一个有普世性的作品。
你觉得是什么让它这么“普世”呢?
我觉得第一是舒伯特旋律真的很美,而且是很短,三分钟里面它是非常强力一个动作。第二是这是陌生人送出的礼物,而不是说像我们听一个CD ,或是说一个认识的人给你。而且它是发生在一个美术馆空间里面,我觉得美术馆算是一个“spirit house”,是一座庙宇。这个庙宇里面有不同美的事情正在发生,譬如说埃及木乃伊、一直到慈禧文物、一直到李明威《声之绽》,人类精华都在这个空间里面呈现。
10年过去了,这个作品有任何调整或改变吗?你对这个作品有什么新的理解或诠释吗?
好像从来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这个作品是当时韩国国立当代美术馆对我进行的委托,那个时候我很傻,把钢琴部分一遍录了一次,觉得反正每个人要唱那首歌放那个伴奏就可以。可是那天我马上发现错了,因为每个歌者有不同换气节奏,声调亦不一样,这个做法不仅不尊重歌者,对舒伯特作品原来也不是很了解。第二次我的做法不一样,每一位歌者都有自己特定时间,跟钢琴家录他钢琴伴奏。所以譬如说有五个人要唱这首歌,就会有五个不同伴奏。
然后这么多年过去了,因为我们歌者、场地,合作过程每次不同,每次都有太多独特之处,所以我觉得每一次也像是做全新作品。
【展览详情】
名称:李明维:声之绽
地点:M+ 2层焦点空间
日期:即日到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