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二号录音室重新出发 深耕多年香港独奏家沙龙形式与乐迷共聚
1969年,香港电台广播大厦正式启用,五年后的1974年,香港电台第四台正式启播。半世纪后的2024年,第四台在二号录音室开创全新节目《乐有所思-二号录音室音乐沙龙》,让一批深耕多年的香港独奏家以复古的沙龙形式,与乐迷共聚,分享音乐上的所想所思。
文:朱振威|原题:沉淀.再绽放 香港电台第四台《乐有所思》音乐沙龙系列
二号录音室重新出发
港台共有6条频道需要自制节目,广播大厦多个录音室与直播室日以继夜不停运作。多年来第四台的广播演奏会(studio recital)多于二号录音室制作,从访港大师到本地天才不等,历年来无数音乐家留下足迹。
2022年经过翻新工程后,二号录音室的设备及声学效果得到大大提升,这启发了第四台台长谢雄飞设计出一套全新的现场节目系列《乐有所思》:“在我心目中二号录音室的功用是专注于音乐演出录音,一直以来为无数本地音乐家孕育演出机会。难得22年装修时改良了声学效果,与以前偏向干硬的声音相比,现在的状态很适合作接待观众的现场演出。适逢第四台50周年,就想到以二号录音室作基地,为一众在香港深耕多年的本地音乐家主办一个演奏会系列,让二号录音室在创造出色音乐表演的功能能够发扬光大。”除了接待现场观众并于第四台直播,音乐会亦会有 4K 高清拍摄,让未能入场的乐迷也可从另一渠道欣赏《乐有所思》透过镜头所能展现的另一种美。
广播大厦一众录音室以一号录音室空间最大,可容纳过百名现场观众,但谢雄飞却认为,只能安排约50座位的二号录音室才是理想的音乐交流场地:“以二号录音室作为表演场地的特点正是不大。现在大家都很习惯一种思维,一场演出有愈多观众愈好,所以场地愈大愈好。可是我相信一种亲密的音乐分享本身就有独特韵味。当演奏者与观众身处一个亲密而近距离的空间,当音乐在观众面前是如此历历在目,那将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感受。我的最大心愿是这些音乐沙龙能够发挥二号录音室小而独有的美感。”19世纪欧洲各大城市的沙龙音乐会,罗西尼、李斯特、萧邦等等音乐名家都乐意参与这种小型演出,正是能够与友好亲密地分享音乐以及对话交流。
零距离分享所想所思
今年五月开始的《乐有所思》一共有7位本地音乐名家轮流登场,继五月的张纬晴及六月的李嘉龄两位钢琴家之后,即将登场的依次有张莹(琵琶)、 卢思泓(笙)、郭品文(钢琴)、于丹(竖琴)及张文蕊(小提琴),谢雄飞说:“香港有这么多优秀的音乐家,实在难以尽数邀请,所以挑选音乐家的时候都是看机遇。另外这终究是新的想法,在这样小的录音室又要接待观众又要设置拍摄器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感谢他们的信任接受邀请。希望这一轮之后能够延续下去,让更多的音乐家可以登场。”
经历了首两场音乐沙龙后,谢雄飞觉得当初设想的效果渐渐成形。除了现场演出及电台直播外,也会拍摄影片作串流播放,当中与同事筹备工作就产生了一些有趣的体验:“我们很多同事都有拍摄音乐会的经验,这反而令他们都有一些既定框架,例如会思考哪一边是舞台,哪一边是观众席,在布置时就会留意座位与机器的摆位如何避开人头,很自然地把观众座位与钢琴相隔一定距离。但我还是请他们再排列,不要理会观众入不入镜,前头多放两行,两边延伸令观众觉得包围著表演者。这才能打破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鸿沟,令‘沙龙’的感觉出来。我与同事都觉得这是有趣的经验。”谢雄飞也说希望之后的拍摄导演与摄影师可以更大胆的剪接与取镜,跟著音乐走,而不是很规矩的每3、4秒就转镜头:“他们都不大敢用长镜头!”
当年在欧洲出席沙龙聚会,除了听音乐,与音乐家作思想交流也是重要环节,所以主持人与音乐家的对话,在《乐有所思》系列也占有重要意义,:“我坚持对话部份的内容一定要跟音乐有关,面对音乐这些音乐家到底在想甚么,那可以是音乐对他们生命的意义,也可以是以浅白的语言向观众解释他们演奏的音乐。这些个人分享都是为了让观众听众了解音乐家的感受与经历,节目名称里的‘有所思’,正是这个意思。欲知《乐有所思》详情,可登入此网页。
(标题为编辑所拟,图片由香港电台提供,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