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快车”从威尼斯开到西九 你会看到什么风景?

撰文: 陈奉京
出版:更新:

西九高铁站尚未通车,一辆“广东快车”却率先开进了西九,停泊在M+展亭。这辆“快车”在2003年从威尼斯开出,开了14年才终于抵达了西九文化区,车上载着当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广东艺术家的作品。2003年,中国原本决定第一次以国家身份参展50届威尼斯双年展,但因为一场从广东开始爆发并最终扩散全球的沙士疫情,而取消了中国馆的展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群没有中国官方支持的广东艺术家却开始了他们的威尼斯之旅,他们获原籍广东的知名策展人侯瀚如邀请,参加双年展Arsenale主场馆的一个展出项目,而这群广东艺术家的展览便命名为“广东快车”。

“广东快车”是M+展亭去年开幕后的第四个展亭,展出由中国藏家管艺捐赠的藏品。(潘思颖摄)

为什么是香港?

广东的艺术,得到香港的博物馆收藏和展示,除了是因为M+视觉博物馆的亚洲定位,以及刚好在2013年接收了中国藏家管艺捐赠的这批藏品之外,也是因为广东艺术和香港艺术圈千丝万缕的关系。因地理及文化上的接近,香港艺术界和广东艺术界的交流在香港回归前后的90年代已经非常频繁。拍摄作品《三元里》的广东民间录影组织“缘影会”创办人欧宁,就经常到香港,和香港电影界如导演舒琪等人有不少的交流,他也通过舒琪的介绍认识了不少外国导演。

郑国谷作品《样板房》。(潘思颖摄)

这次展出的郑国谷作品《样板房》,从经济层面展示了香港和广东在全球化中的关系。《样板房》选用了阳江出产的厨具,这些中国制造的产品正是通过香港这个中介者销往全球。“有趣的是,他们当年参加的威尼斯双年展,也是向世界输出中国艺术的窗口。”M+助理策展人谭雪凝说。2003年,那一批广东艺术家能够顺利成行到威尼斯参展,香港的艺倡画廊、汉雅轩等也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M+与亚洲艺术文献库合作,梳理和制作了“珠三角艺术概念图”。(潘思颖摄)

全球化下的中国南窗口

中国历史上,“山高皇帝远”的广东远离权力和文化的核心,因而发展出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截然不同的岭南文化。沿海的广东从很早就开始担当着中国南窗口的角色,也是近代中国结束闭关锁国后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尤其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后,广东走在中国都市化、全球化风潮的最前沿。

M+希克资深策展人皮力说,管艺捐出这批藏品是受乌利.希克(Uli Sigg)向M+捐赠藏品所鼓舞。(潘思颖摄)

“广东快车”(Canton Express)这个名字的由来,或许也正好说明广东文化的外向。1992年末至1993年夏期间,侯瀚如与几位艺术家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为一个展览做准备,他们经常到当地一家广东烧腊快餐店吃宵夜,店名就是“Canton Express”。侯瀚儒不仅拍下了这家店的招牌,并将店名运用于在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展览中。他对亚洲城市发展有多年的深入观察,他发现急速发展的亚洲城市总是先有建设才有规划。03年的展览结束后,整个展览获得专注于收藏观念艺术的中国藏家管艺收藏并运回中国,又在2013年捐赠给M+,此次展览是这批藏品的首次公开展示。 负责这次策展的M+希克资深策展人皮力认为,珠三角的艺术家较少以政治或商业符号表达对社会的怀疑和批判,而是以多元媒介呈现全球化影响下的都市景象和日常生活。M+助理策展人谭雪凝表达了类似的观点,“90年代中国艺术最为人熟知的是政治波普,但同时南方艺术家正处于中国全球化的前端,关心的问题多与自身有关。”

陈劭雄的《花样反恐》包括两个录像和一个棋盘装置,以幽默方式回应全球化议题。(潘思颖摄)

陈劭雄的《花样反恐》,对全球化议题作出一种幽默的回应。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飞机、高楼这些现代化的产物忽然成为了恐怖主义的象征,艺术家陈劭雄意识到中国的大城市如广州、上海同样有很多高楼大厦,于是他以动画和录像形式,戏谑地虚构出中国大城市的高楼大厦以各种“花式”躲避飞机撞击的画面,人造的工具被赋予了人的意识。

广东艺术家有一种“走地鸡”的精神,图为段建宇作品《艺术鸡》,原有一百只,因运输和储存问题导致的损坏,已所剩不多。(潘思颖摄)

广东艺术的自发性和灵活性

如果说广东艺术在中国艺术里是边缘的,那参展的这些广东艺术家就是“边缘中的边缘”。他们没有官方美术机构背景,没有政府资金,于是自发组织展览,在城市不同的空间中打游击战。段建宇作品《艺术鸡》所表现的自由行走的“走地鸡”精神,或许正好用来形容这群艺术家。皮力说,这群广东艺术家具有“反艺术”的色彩,他们的艺术在特定场所中发生,不强调艺术的永恒性。也正因如此,当年展出的一些作品已经遗失,甚至也没有完整的资料保存下来。这次展览尽量修复当中的作品,或还原当初未能实现的艺术家原意。

林一林1996年在湾仔的一座行人天桥展演作品《驱动器》,砖上写有殖民地政府机构的名字。(潘思颖摄)

林一林的装置作品《温床》,当年就未能按照他的原意在威尼斯展示,比如因为在当地找不到灰砖而唯有用红砖代替。《温床》由他的六个以砖为题材的行为艺术录像组成,其中的《驱动器》还和香港有关。1996年,香港回归前夕,林一林获香港艺术中心邀请到香港展演,将其1995年的作品《安全渡过林和路》改编成《驱动器》,他把砖墙从湾仔一座天桥上的一端搬到另一端,而砖头上则写上了殖民地时期的一些政府的机构的名字——经过搬动后,上面的名字也因磨蚀而变得模糊。

艺术不一定永恒,“快车”上所有风景都是稍纵即逝。其实我们都一直坐在“快车”上,只是不知道这辆快车开往何处。

+8

活动资讯 “广东快车”日期:即日至9月10日地点:西九文化区M+展亭 故事剧场《开倒车.慢三排》故事人:雄仔叔叔剧场人:李俊亮时间:7月22、29日,8月13、20日,下午四时 策展人导赏7月8日下午4时30分(普通话)讲者:皮力 7月15日下午4时30分(粤语)讲者:谭雪凝 8月27日下午午4时30分(英语)讲者:郑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