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艺术毕业生唔愁揾工 投入热情继续创作

撰文: 潘浩欣
出版:更新:

六月一到,天气开始变得不稳定,有时烈日当空,有时倾盆大雨。莘莘学子快将离开青葱校园,迎向未定的新生活,纵使对校园有万般不舍之情。艺术系不如医科、会计等“神科”,选科时已决定职业路向。即将踏出温室,很多艺术系毕业生都怀有创作热诚,有人坚决“炒散”,利用弹性时间创作,希望获得展出机会;有人准备在职场中磨练工艺,希望练得一手好武功,应用在艺术上。

“日后还有很长的路,这一年有人找你,不代表下一年有。我重视往后怎样创作。我有很多方法揾钱,为什么要靠卖画维生?不以画画为职业,才有自由做创作。”
浸大视觉艺术院毕业生郑燕垠
郑燕垠的画作自由奔放,带有梦幻色彩,毕业展后已有数间本地画廊联络她,商讨合作机会,图为作品《哎哟!》。(杨晴摄)

兼职创作是主要出路

同学们向外界展示第一份宝贵的毕业作品,画廊亦不输蚀,四出发掘新晋艺术家。浸大视觉艺术院毕业生郑燕垠的画作自由奔放,带有梦幻色彩,毕业展后已有数间本地画廊联络她,商讨合作机会。面对突如其来的回响,郑燕垠为如何应对感到迷茫,“学校没有教如何面对艺术市场、定价。”

郑虹选择边兼职边创作,她以油画和装置艺术为创作媒介,图为作品《如果晚上出发,便跟著月光走》。(郑虹)

“日后还有很长的路,这一年有人找你,不代表下一年有。我重视往后怎样创作。我有很多方法揾钱,为什么要靠卖画维生?不以画画为职业,才有自由做创作。”往后一年,她想努力创作,向外界展示她的作品,她坚决“炒散”以支付物料费用。她坦言,有画廊办展览前会先支付物料费用,亦有画廊定价不高,于是她尝试与画廊相讨,如何摆放不同画作,展现独突风格。

中大艺术毕业生郑虹亦选择边兼职边创作,她一星期做三日兼职,在商场售卖油漆,每月赚五千多元,以支付工作室租金和生活费用。未来两年,她想继续创作,“读个艺术学位本身已经很神奇,能选择的工种范围很窄。但创作获得的喜悦是属于自己,年老继续创作让人满心欢喜,因为那不是即用即弃的技巧。”郑虹希望“空窗期”不会太长,怕未来老板不明白她的抉择,她以两年为目标,看看自己能创造出什么。她亦计划报读中大艺术的硕士课程,在熟悉校园中进修艺术。

萧文衍每天七点回校磨刀,透过削薄、切割竹枝,呈现多变的竹雕塑,图为作品《一缕竹》。(杨晴摄)

在职场中继续磨练

很多毕业生以兼职创作,亦有同学根据个人嗜好投入全职工作,希望磨练技艺,获取相关知识。浸大视艺毕业生萧文衍喜欢落手落脚钻研竹的独特性,每天七点回校磨刀,透过削薄、切割竹枝,呈现多变的竹雕塑。为了练好刀功,他将应征木制工作室的助理,学习木制技巧,制作实木家具。“艺术创作不单只讲究概念,亦要有工艺,这样才能把意念出表达出来。”他期望日后能将工艺应用在创作上。

胡靖怡将应征拍卖行的分析师实习生,协助检查名画的质素。(胡靖怡)

中大艺术毕业生胡靖怡亦有相似看法,她将应征拍卖行的分析师实习生,协助检查名画的质素,这份工作可让她长时间欣赏名画。成为全职画家是她的梦想,在达成梦想前,她想多多了解艺术市场的运作,“只有进入拍卖行工作,边做边学,才能亲身了解艺术市场的运作”。胡靖怡知道艺术市场的现实,买画人不一定真心喜欢艺术,但她渴望踏出第一步,增广见闻,获取宝贵的社会经验。

“他(过往毕业展评审)问‘为什么你们喜欢做亲情议题,外面很乱,为何要留在舒适环境做艺术?想做社区议题的艺术,留在四面白墙内有什么影响?’”
浸大视觉艺术院毕业生王潍

用艺术介入社会

王潍躲在展览廰一角,上演《我不清楚艺术是什么 但相信它能改变社会》的关系艺术。(杨晴摄)

个别毕业生读完四年书后,职业选择并没有成为首要考虑,而是想借艺术介入社会,以细小力量改变他人。浸大毕业展中,王潍躲在展览廰一角,上演《我不清楚艺术是什么 但相信它能改变社会》的关系艺术,在长达三星期的展期中,她由十一点坐到七点,与二百多个陌生人对话,听过不少中学生对艺术的疑问。王潍说自己不是在做行为艺术,而是关系艺术——透过长时间对谈,与观众建立关系,反思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014年,王潍远赴北京交流,香港正值发生雨伞运动,她与同行学生系上黄丝带。“当时大家觉得好压迫,想做些事,连北京的银行职员都问香港发生什么事。然而,我看见北京艺术学生只是不断练习技巧,艺术教育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王潍原先喜爱绘画工笔画,看见社会“立立乱”,开始反思艺术的作用。“四个议员被取消议员资格、人大释法、特朗普上场,我问自己为什么读艺术。”她又记起过往毕业展评审的评语,“他问‘为什么你们喜欢做亲情议题,外面很乱,为何要留在舒适环境做艺术?想做社区议题的艺术,留在四面白墙内有什么影响?’”王潍于是开展关系艺术,在街头上跟陌路人对话,让大众更了解艺术本质,以细小力量改变社会。毕业在即,王潍既不想入画廊工作,亦不想留在白色盒子中做艺术,她想走入社会,持续与大众对谈。“我享受长时间与社群建立关系,想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她曾在非牟利机构筹办艺术营,与中学生一起做艺术,毕业后希望寻找相关工作,延续创作理念。

快要投入社会成为劳动力,艺术毕业生总感到迷失。(杨晴摄)

艺术学生多感迷茫 中大开办“艺术专业专修”

快要投入社会成为劳动力,艺术毕业生总感到迷失:“读艺术,好似做什么工都没有所谓,但做什么才能保持创作热诚?”浸大毕业生异口同声说,学校未有讲解职场出路,只是定期发放电邮,通知同学艺术机构的实习机会,同学多与旧生、指导教授分享疑问。

中大艺术系学生不时邀请旧生演讲,分享职场的辛酸史,让迷茫毕业生了解出路去向。(龚慧摄/资料图片)

中大毕业生胡靖怡亦认为学校职责不是教同学就业,而是让学生专注创作。中大艺术系学生不时亦举办“诚明夜”,邀请旧生和艺术工作者演讲,分享创作的心路历程。过去,中大旧生及全职艺术家关尚智曾回到母校,分享艺术家的发展与在学成绩的关系;另一名毕业于中大艺术系的艺术家石家豪亦曾应邀到“诚明夜”做分享,讲述不同时期的艺术家以创作来营生的种种原理和方法。

中大艺术系亦开设“艺术专业专修”一科,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专业艺术工作者,内容侧重艺术生产者、中介者与公众三者间的互动关系,主题包括香港文化政策、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角色、艺术评论、展览策划、作品集整理及有关的法律问题。课程由独立文化艺术工作者冯美华(May Fung)任教,她是艺术机构艺鹄的主席,亦是香港兆基创意书院的前副校监,熟悉文化圈的发展。“May Fung课堂令我们保持创作热诚,让同学知道香港有不同的艺术机构,可以合作、继续创作路。”学生们为了解艺术机构的营运,他们需参与机构活动,做深入的个案研究。胡靖怡曾参与“艺术在医院”的活动,与艺术机构一起创作。问她往后会想加入义工队伍,她笑说:“我曾考虑过加入,但团体有好大使命感,不肯定自己是否有大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