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差异|动辄就辞职、不愿当爸妈 年轻人没责任感 不全是他错

撰文: 半宅职薯
出版:更新:

在我27岁,还未结婚的那时,有一位年龄和我差不多的朋友对我说:“我不打算生儿育女,为甚么要制造一个原本可以不存在的人,然后要他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受苦呢?更何况,我也有我的梦想,而梦想是需要用资源去实现的!”

香港生育率持续低水平

来让我引述政府在2021年9月8日在立法会发表的数字:“香港的总和生育率过去30多年持续低于2.1的更替水平(即可维持现有自然人口的生育率),自九十年代中这生育率一直维持在0.9至1.3之间,而过去三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是0.87(二○二○年)、1.05(二○一九年)及1.07(二○一八年)。”

相关文章:不懂把握机会?不知储钱重要?现实状况是年轻人在今天可怎上进…

+17

年青一代早已出现下流兆头

根据我个人观察,自过去十年左右,新一代出身的年青人要是没有“父干”,大部分都会旋即跌入下流的漩涡:靠自己努力工作赚取的收入,完全不足以负担靠父母供养时的生活水准。

另一方面,当你浏览年青人的讨论区,你会留意到一股“轻易放弃”的价值观:读书主修科没有兴趣吗?便干脆 Quit U 转科吧!要是工作上不如意吗?那便快点辞工走人吧!

在我年少时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匪夷所思:要是被联招派进志愿较低的学科吗?那边咬紧牙关完成它;要是工作不适合自己吗?那便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根本原因是:放弃也没有损失

我必须同意的是,20年前社会上最顶那1%的大学生,和今天最顶的那1%大学生,质素是不遑多让的。

但问题是,当年没法考进大学的那一批人,今时今日都能轻易进入大学。教育能够改变人的质素吗?在某程度上是可以的。但现实似乎在更加响亮地告诉我们,常态分布的影响力大于教育。

社会是现实的,上一代精英阶层,总会凭个人判断,找出谁是常态分布下的精英。

问题便出在这里:在表面上,大家都在学历上打平手,付出进修的时间也大致相约。但在实际回报上,遭遇却差天共地。

年青人比年长一辈更清楚这样的处境。与其花精力追寻假希望,倒不如横向的寻找嗜好,体验人生,不为每月那一、两万元而折腰。既然没有拥有甚么,那么便没有东西可以损失。

【相关文章】转工|压力大宁减人工转工? 37岁打工仔苦恼 网民一语道出关键

+8

养儿防老早已成绝响

走笔至此,我想继续讨论文章开首朋友不打算生育的说法。

究竟生儿育女的目的是甚么?是养儿防老?是传宗接代?是建立家庭?是享受天伦之乐?

若单纯以理性分析,你会发现养儿防老,早已成绝响;若论传宗接代,你的祖父母很大机会逗留在香港这片“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要数上三代也很困难;至于建立家庭和享受天伦之乐,我怀疑小朋友每天在繁忙的补习和功课堆之中,能否挤出精神时间与你同乐。

相关文章:是年轻人不济还是老细思想停滞?上司要求放工都回讯息只代表他…

+16

物竞天择竟然适用于人类社会?

借用朋友的价值观:既然下一代生出来便不是人生胜利组,如果要他们在无希望和看不到将来的情况下受难吃苦,那还为甚么要生他们出来?把资源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是更好吗?

不得不提的是,我这位朋友当年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已经是初级中产收入群。中产阶层尚且有这样的想法,普罗大众的想法更不用解释。

结语

两、三代之前的人不介意挨苦半生,把希望放到子女身上。但时移世易,今时今日不少人已经看通了把下一代生出来只有吃苦的份儿,那为何还要生儿育女呢?既然穷两代人时间也不能突破现在的天空,那么倒不如对酒当歌,及时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