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乱进修未必可累积升职本钱 花几万元读书不如将时间用在这里…

撰文: 半宅职薯
出版:更新:

如果你有看我的专栏或者社交媒体的话,你应该知道我是一个很喜欢学习的人。自从中学毕业踏入社会工作这二十多年间,我一直未停止过学习。
今天半宅职薯就和大家分享由年少时候向老师学习,一直到今天自创学习方式的体验,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相关文章:活在当下不代表做事可任性 5件事早在20岁便懂人生才不留遗憾

+12

学习的基本步:汲取硬件知识

我曾经以为学习就是汲取知识。没错,在以往的年代,互联网资讯不如今天的繁多,我们需要在学校向老师汲取硬件知识。这里所指的硬件知识,其实是资讯。

我认为在学士课程或以下阶段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汲取硬件知识,训练专门技能。而对于不同思考模式的训练,其实著墨不多。

结果读理科的人会被训练出理科思维;读文科的人会被训练出文科思维……等等。被训练出的思维会成为我们看这个世界的一片滤镜,当事人本身难以察觉。

突破既有框框的觉醒

我学士课程是读理科的,和软技巧风马牛不相及。但不知何故,在二十几岁的某一天,我突然在图书馆翻阅软技巧和思考方法的书籍,立即感觉恍如发现新大陆,发现世界上除了数理逻辑以外还存在多种思考方式。

从那一天起,我习惯了大量阅读:每次到图书馆借六本书,一两个月左右看完之后再借六本,当中有关于软技巧的、有商科的、有社会科学的。如此过了十多年,看过的书最少有几百本。成为了我日后思考的资料库。

公共图书馆和书局的书有其局限

但日子久了,我开始发现公共图书馆和书局藏书的主要读者群是普罗大众,书籍内容深入到某一个点便会停止。即使再多看几本书,大概只能增加我的硬件知识,却不能再为思考方法带来突破。

在差不多的时间,我开始修读硕士课程。发现当中所包含的批判性思维更加刺激,更能打开脑洞。于是我由到图书馆借书,改为醉心于阅读学术文献。

相关文章:事业心已滑哑但求工作再无风浪? 拒绝“在职退休”20岁已要准备

+21

由崇尚知识,发展至质疑知识

但很快地,从研究院课程中,我发现大众所学的硬件知识本身也有其局限。

不少的学术研究都以个案研究为轴心,但问题是:研究员能否收集得到反映事实全部的资料呢?

举一个例子大家便会明白:如果个案研究是某间商业机构的成功之道,当中便要透过数据分析和面对面访谈搜集资料。先不质疑数据是否可靠,受访对象会否向研究员透露商业机密,便已是一个疑问。

结果无论研究过程多么审慎,由于原始资料有误差,结论自然偏离事实。

到了这个阶段,我开始怀疑,除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大部分所谓的知识和理论都有不少局限的。

相关文章:“肯努力就会成功”只属伪命题?别过份吹捧努力 一事同样重要

+8

对智慧的探求

当我走到这个阶段,已经是近年的事。我开始认为硬件知识的价值在今时今日已经很低,而在非自然科学的领域,根本难以寻求绝对客观。

在这个阶段,我开始寻找主观性较高的“智慧”。

如何寻找呢?既然脱离了打工生涯,我便充分利用时间分配上的弹性去寻找“智慧”这东西-大量参与讲座。

如果大家有留意的话,香港各大机构或大专院校,其实经常举办不同类型的讲座,只要你有时间,不愁没有东西学。

我开始参与不同主题的讲座。为的,不是硬件知识,而是学习讲者的思考模式和价值观。

多得早年的软技巧训练,我学懂了如何听出弦外之音,也学懂了从一个人的言谈之间学习他的思想模式。

在这短短的几年间,虽然我的IQ没有增加,我却大量的学会不同思考模式。打一个比喻大家便会明白:一部电脑的中央处理器速度不变,但若果安装更多应用程式,用途便会倍数增加。

对的,学会了不同人的思考模式,便等于多了几个脑袋可以用。而令我更著迷的是,不同的思考框架令我对世界保持新鲜感。

结语

在资讯和知识以爆炸性速度增加的今天,要追逐知识已变成非常艰难。

既然硬件知识和资讯,已经可以在弹指之间无穷无尽的在屏幕显示,其价值经已大不如前。就此,聆听主观想法,学习背后的经验和智慧,会是自我增进的一条新出路。

相关文章:升职|修读EMBA为学位更为人脉? 决心在职进修前要思考5个问题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