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九晚六工作找不到当中意义? 若只为赚钱你只视它为“职业”…

撰文: 经理人
出版:更新:

每当周日晚上,你就会感到心好累,出现周一症候群(Monday syndrome)?或者一提起工作,总是有吐不完的苦水?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按图看清!)

+13

工作占据了生活的多数时间,如果总是不满意,下班了也都在抱怨上班的事,自然快乐不起来。《开启你的正向天赋》指出,在职场中找不到意义、缺乏投入感的人,对职场以外的生活,感到满意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 1/3。

选择工作时,薪资虽是重要考量点,但高薪不等于快乐。《真实的快乐》指出,美国在过去 30 年里,人均所得上升了 16%,但自认快乐的人,比例却从 36% 降至 29%。

想要快乐工作,关键点是提高个人满意度,也就是能施展长处,获得成就感。更确切地说,我们不应该渴望一份“对的工作”,而是要培养一个心态,把既有的职务“转化成”理想的工作。

你怎么看待你的工作,是职业、事业还是志业?

个人与工作的关系可分为 3 个层次,分别是职业(job)、事业(career)、志业(calling)。 如果工作只是一份职业,你对它可能没有热情,不期待得到什么,只是获得报酬的手段。事业意味著你对工作有较深的想法,例如透过升迁、跳槽,掌握更多的权力,从而获得满足感。志业是第三个阶段,这些人把工作视为贡献社会,即便不加薪、升官,同样乐在其中。

相关文章:每天Me Time 20分钟可助脑袋放松 自我沉淀最大关键来自“声音”

+6

过去,志业比较指向特定职业,好比神父、大法官、科学家等,但其实每份工作都能成为志业。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艾咪.瑞兹奈斯基(Amy Wrzesniewski)做过一项研究,她观察 28 名医院的清洁工,每个人的工作内容都一样,但 把清扫工作当成志业的人,快乐指数也更高 。这些人认为勤奋清扫环境,可以帮助医生与护士更快、更专心治疗病患,“这群人把清洁工作,当成医疗环节的一部分,就出现了使命感。”艾咪说。

当你把工作看成志业,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心理状态,内心更平稳。《心理韧性》指出,停留在第一个层次(职业)的人,心里只有自己(我想赚钱),位于第二个层次(事业)的人产生归属感(我属于某个团体),达到第三个层次(志业)的人,最能从中工作获得满足。

比如,同样是空服员,有些人认为自己只是“飞机上的服务生”,只要遇到奥客就生气,有些人却把自己当成乘客的守护者,在紧急状况要优先维持秩序、保障乘客安全,做事起来就更有责任感。

联合利华(Unilever)前董事长尼尔.费兹杰罗(Niall FitzGerald)早年曾被派到南非管理团队,当时南非还实施种族隔离制度,要前往价值观、政治、环境都和自身差距很大的国家,到底该不该去,对他内心是一大挑战。

但他不想放弃这份工作,最后还是去了,而且慢慢找到应对方法。例如,盖新工厂的时候,当地政府要求设计 8 间厕所,男女各 4 间,并以 4 个主要族群为区隔。但费兹杰罗向政府委婉地说,他只想盖两大间厕所,一男厕、一女厕,并宣扬种族平等,南非政府最后也软化态度。

相关文章:人生只剩下返工与打机煲剧?专家指这5大纾压行为媲美旅行幸福感

+19

喜欢且做得好,能一点一滴增加工作乐趣

即便调整好自己对工作的心态,每天的例行事务还是会遇到各种挑战。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更多方法,确保你所做的事情,是喜欢的事,一点一滴增加工作的乐趣。

《更快乐》提出一套 MPS 流程法,指的是意义(meaning)、乐趣(pleasure)、专长(specialty)。首先,询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其次,定义自己擅长什么、能做什么。最后,就会结合成更明确的问句,“哪些事情让我觉得有意义、乐趣,我又做得很好?”

针对每个问题,给出几个答案并不困难,但重点是要找到它们之间的交集。举例来说,你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是写作、解决问题、帮助儿童;感到乐趣的事情是烹饪、分享知识、阅读;专长是为人风趣、善于教学。那么,服务孩童的工作,就会是你喜欢的事情,可以朝相关领域发展。

宫崎骏:因为喜欢动画,到死之前,我都会继续创作

发自内心热爱工作,快乐感觉就会自然涌现。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曾说,乐在工作的原因,并不是自己有多厉害,名声地位有多高,而是单纯喜欢制作动画。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在 2014 年采访宫崎骏,当年 73 岁的他说,接下来的目标是制作短篇动画,加入更多不同元素,这使他想到就很兴奋,“直到我死之前,都会继续创作。”

如果擅长和喜欢的事情,差距很大,该如何取舍?《过得还不错的人生》研究发现,多数人面对新职缺,即使自己不那么熟悉,但内心喜欢工作内容,依旧带来强烈的幸福感。换言之,当两者冲突时,建议还是以自己喜欢的工作为优先选项。

总结来说,在乎你的工作、支持自己的所作所为,你就能发现乐趣。

相关文章:高薪厚职内心却仍是压抑?6大心理关口只有自我要求高的人才明白

+20

相关文章:学懂重质不重量、别恃老卖老 即学怎成为讨好的“真.中年”大叔

+17

【本文获“经理人”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