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金培达.下】金像奖得主 吁入行新人:有样嘢比能力重要…
由《如果爱》、《忘不了》、《七月与安生》到今年的《大乐师为爱配乐》,本地资深音乐人金培达多次为香港电影创作原作音乐,并已9次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中获颁殊荣。
以创作音乐为业,似是一份很浪漫的工作,但金培达却说过程其实是沉闷非常,而且每每要赶于限期先交货,更笑言“唔够瞓”已是行内的既有文化!
今日科技发达,不少人都可在网上找到教学短片自学作曲,放上网络、社交平台时更随时赚到数百数千个赞好,因此便满腔热诚希望入行,抱着心态是要追梦。
不过作为这行的前辈,资深电影配乐人金培达却反而非常“贴地”,认为年轻人愿挨更抵夜、节衣缩食只是其次。他语重心长地说:“要对自己客观,或是再清楚一点,便是对自己的能力客观。”他甚至不讳言:“不是谦卑与否,是要清醒一点。”金培达说,年轻人在缺乏实战经验下,不其然地自视过高,虽然他理解创作是主观的,也一定会喜欢自己的创作,但还是应学习怎样客观地批评自己的作品才行。
他建议,最好的做法便是要视每个作品为自己最后的创作机会,“我们做的是流行艺术,它需要受市场的考验。当你把‘饭碗’的押到一首歌上,你便知道这作品够不够好。”
金培达金像奖获奖作品:
梦想是动力还是枷锁?
有没有一个界限,告诉自己是否适合留在业界发展,或是应放弃这个音乐梦?他娓娓地说:“生活与你的年龄自然会告诉你。给予自己3、4年时间,然后衡量自己在当中赚到多少钱、有多少翻单、建立了多少关系、别人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评价等,然后你便会知道自己应否继续在这行业发展。”他顿一顿:“没错,你可以继续嗌坚持、梦想,但多嗌数次人便会冇力,因为未有饭食。”
虽然说话不忘幽默,但金培达的说话却是无比认真。“我觉得那些心灵鸡汤听太多,时时觉得‘不应妥协’,但个人来说,我是挺怕这种说法的,因为当你未认清自己(的能力时),这种坚持只会成为你的枷锁。是,你可以把生活质素牺牲掉,但你始终要吃饭。”
金培达指电影作曲这工作没有一套特定的入行方法,“无论是导演、演员、灯光,若你问他们如何入行,你会听到一千个不同的故事,因为如会计、老师等职业,大概会有条轨迹。然而,电影这行业这是不同的。”他指自己亦是受提携而入行,令他不禁寄语踏足这行业的新人,人脉比能力更重要,“当没有人听过你的名字,还可以谈什么能力?”
美国回港 也曾试过摸索前路
如此苦口婆心,是因为他当年在美国看见市场竞争很大,加上希望在自己的家乡发展,于是便决定在30岁之年回港,并希望以卖音乐为生,只是事实并不如想像中一帆风顺,“一开始听到有comment说自己不太懂得写香港风格的歌,我当然不忿气,我在美国回来,美国的音乐与我所学到的,都比香港歌‘高深’,但及后才发现是要学习的。”
自己作的歌曲未有人欣赏,于是他便尝试以编曲来帮补生计。自问当时的日子是“饿不死你,但又走不前”,甚至曾有朋友介绍他去转行做电脑,但最后他婉拒。他形容在当时的状态中徘徊比没有工作更辛苦,幸好后来发现自己强项是为广告及电影配乐,才开展了另一条路。一做便20多年,虽然近年香港电影产量较以往少,亦多了与两地合作的制作,看似延伸的电影配乐机会亦较少,但金培达反认为因网络发展,兴起不同形式的电影制作,如较小型的网络电影,为年轻人开拓了新的机会。
不过金培达还是寄语年轻人应多争取机会,用实力向业界证明自己的能力:“假如你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有job你才创作,那你应该爱这工作未够深,因为你应该没有client亦要继续创作。因为当有顾客时,一杀到门口便伸手问你要portfolio,如果你那时两手空空,便丧失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