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20年.图辑】明信片看回归前旧貌 收藏家:相片纪录历史

撰文: 林若勤
出版:更新:
“相片和名信片其实是同一种东西,分别只是前者直接用菲林冲晒,后者则是印刷品。”香港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张顺光说。他认为相片比较接近现实,印刷品可能经过后制涂饰,不过两者都能反映拍摄时的风景脸貌,为历史留下最富现场感的见证。
张顺光自1988年开始收藏旧马票、戏票、车票等平面印刷品,另外亦包括名信片和相片,最旧的相片可追溯至1910年代,而收藏品当中旧照片可说是最珍贵的。他表示以前拥有相机的人很少,他们会考虑很久才影一张相,因为每按一下快门,就会用去一张菲林,成本很高,多数人都会选择影人像,而且愈多人愈好,令风景相更显珍贵。
不过名信片则填补了风景摄影这个缺失,由于以前的通讯科技不发达,旅客每抵达一个目的地就会透过明信片报平安,它的设计方便,不著重私隐,最重要是背面有一张当地风景的相片,让收信人都能看见旅客所见到的风景。
张顺光的收藏品纪录着回归前的香港,有中环的英式建筑、上环的电车、湾仔的闹市、新界的农田、尖沙咀的钟楼、香港仔的避风塘、沙田的新市镇,每张相名信片都是时空的凝结,要从背景中的细节部份慢慢推敲才能估算拍摄年份,他却能轻易分别。
照道理张顺光应该是最能看穿细微变化的人,不过记者问他回归20年,香港有什么变化时,他却摸着头说香港的景像变化不大,他说:“时间真系过得好快,每日在香港做同一件事,所以不觉得香港有所变化。”不过他提到近年多了年轻人喜欢收藏旧照片,又认为现时的年轻人更留意自己的身份和前途,更著紧自己的将来,或者这就是香港无声无色的变化。
摄影、撰文:林若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