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专访】先素描后拍摄 马格兰大师50年代香港影像(多图)

撰文: 徐尉晋
出版:更新:

最近,瑞士摄影大师Werner Bischof“香港1952”摄影展在港举行,展出80多张五十年代香港珍贵影像,摄影师之子Marco亦来港参与开幕礼及导赏活动。Werner是马格兰摄影社创立成员以外首位加入的摄影师,也是第一位接受过正统摄影和美术教育的马格兰成员,1952年夏天,Werner坐船来到香港,拍下大量难民涌入本港时期各个阶层的生活百态。Marco说,父亲是一个“慢条丝理的人(slow worker)”,拍摄前他通常先静静观察,更经常会先拿起纸和笔,将眼前的景物素描下来,最后才举机拍摄。除此之外,Marco又形容:“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Renaissance Man)”。除了精于摄影,Werner在素描、平面设计、写作等各个领域也相当出色。在相片出版的过程里,他往往从冲晒相片、杂志排版到撰写图片说明也一手包办。Werner精彩短暂的一生只有38岁,先后为战后欧洲和亚州多个地区拍摄了大量珍贵影像。今次展出的香港作品,是他原来计划为亚州地区出版一本摄影集的部分作品,其他内容还包括内战时期的韩国、日本和中南半岛等。可惜在1954年,身在秘鲁的Werner便在一宗交通意外中不幸逝去,以亚州为题的摄影集也无法完成。“01影像”与保存父亲一生丰富摄影遗产的Marco,和策展人苏彰德(Douglas)进行了详细专访,读者亦可于本网欣赏部分展览作品。“香港1952”现于F11摄影博物馆展出,展出期至2017月3日31日,详情请浏览网站:www.f11.com(免费参观,需要预约)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摄影(访问部分):龚慧、撰文:徐尉晋

最近,瑞士摄影大师Werner Bischof“香港1952”摄影展在港举行,展出80多张五十年代香港珍贵影像,摄影师之子Marco亦来港参与开幕礼及导赏活动。Werner是马格兰摄影社创会成员以外首位加入的摄影师,也是第一位接受过正统摄影和美术教育的马格兰成员,1952年夏天,Werner坐船来到香港,拍下大量难民涌入本港时期各个阶层的生活百态。(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Marco说,父亲是一个“慢条丝理的人(slow worker)”,拍摄前他通常先静静观察,更经常会先拿起纸和笔,将眼前的景物素描下来,最后才举机拍摄。(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Marco又形容:“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Renaissance Man)”。除了精于摄影,Werner在素描、平面设计、排版、写作等各个领域也相当出色。在相片出版的过程里,他往往从冲晒相片、杂志排版到撰写图片说明也一手包办。(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Werner精彩短暂的一生只有38岁,先后为战后欧洲和亚州多个地区拍摄了大量珍贵影像。今次展出的香港作品,是他原来计划为亚州地区,出版一本摄影集的部分作品,其他内容还包括内战时期的韩国、日本和中南半岛等。可惜在1954年,身在秘鲁的Werner便在一宗交通意外中不幸逝去,以亚州为题的摄影集也无法完成。(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Werner逝世时,Marco只有4岁,加上父亲长期在外拍摄,对他的印象模糊。但Marco长大后,慢慢从父亲留下的底片、日记、素描、排版草稿、寄给妻子的信件、与通讯社联系的文字、Contact Sheet等丰富的遗产中认识父亲。Marco说:“我对他有一个十分清晰的形象,虽然我从来未真正见过他。”(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在父亲离世后,母亲一直管理他留下来的大量珍贵影像。她与马格兰摄影社紧密合作,为他的照片出版摄集影及举办展览。直到约30年前,母亲不幸患上癌病,离世前她在病床上,向Macro诉说父亲一生的故事。那时候,Marco刚好来到当年Werner逝世的年龄,便决心把父亲的摄影遗产承传下去。“我一直都觉得父亲的作品很重要,但直到那时我才开始真正研究它们。”(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Marco认为,父亲一生创作时期分为4个阶段:早期影楼工作、拍摄战后欧州的报导摄影师、游历亚州期间的摄影记者,和临终前以摄影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的时期。早年Werner在后来合并成苏黎世美术大学的苏黎世应用美术学院修读摄影和平面设计,毕业后开设影楼拍摄时装、广告和艺术摄影。(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后来Werner开始为《Du》杂志拍摄,并开始成为报道摄影师。他游走欧州各地,拍摄各地战后重建的画面。当时创立不久的马格兰摄影社,几位创会成员看到杂志后,认为他的照片非常出色,他在1949年获邀到巴黎与Robert Capa,David Seymour(Chim)等摄影师聚会,并被邀请加入摄影社,成为创会成员以外第一位会员。“而且当时几位马格兰创办人也是边影边学的摄影师,Wrener是摄影社中第一位接受过正统艺术教育的成员。”Macro说。(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Marco认为,Wrener早期的影楼训练,对他日后拍摄纪实题材有相当大的影响。“他是一个不论在形式和内容上(form and content)都可处理得很好的摄影师。二战期间,他在影楼里把光影技巧驾驭得非常纯练,这令他在战后走到世界不同地方,也能拍到两者兼备的照片。”
“而且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Renaissance Man),现在许多人只会专注一样事物,但他的写作、平面设计和摄影也相当出色。”Marco表示,为《Du》杂志拍摄期间,Wrener总是在拍摄后,从冲晒相片、杂志排版到撰写图片说明也一手包办,Wrener对自己照片每次刊登的呈现方式和整个出版过程也有非常清晰的想法。(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除此之外,Marco从亲友口中得知,Werner身栽健硕,擅长攀山和滑雪,为人谦和有礼,有点害羞。对自己非常严格,很有纪律,对自己和身边的人期望很高,有时候处理一张相片,会花数小时甚至数天去让他变得完美。(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他虽然博学多才,但身在法语十分普遍的瑞士,父亲却对学习说法语感到异常困难。”Marco笑言。但他仍认为父亲仍是一个出色的沟通者,在语言不通的国度,也无阻他拍摄,他充满同情心,容易取得别人信任。例如在西贡滘西州的小渔村里,“你从照片里,不会觉得被摄者有被侵入的感觉。”Marco说。(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1951年,他展开亚州之旅,首次来到中南半岛(Indochina)为《LIFE》杂志拍摄印度饥荒事件,随后去过战后日本及内战时期的韩国。Werner当时打算为亚洲拍摄一本摄影集,因为共产主义的中国难以进入,结果在1952年夏天到达香港。(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Werner来港后,发现了大批从中国蜂拥而至的难民,部分从上海来到较富裕的家庭,开始进驻本来只有欧洲人才负担得到的山顶公寓。而大部分贫困平民就在山边兴建寮屋,当时全港大概有三十万寮屋居民。(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Werner亦花了一个星期,住在西贡滘西洲拍摄渔村乡民的生活。“没有人知道他从可得知这个地方。”(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Wener拍摄中环的街道景观、寮屋难民家庭、跑马地的赛事及英女皇生日派对等,拍下各个阶层的生活百态。(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01影像”亦访问了是次展览的策展人及F11摄影博物馆创办人苏彰德(Douglas)。他表示,现在看到愈来愈多人关心香港,尤其是年轻人,在这个时候举行摄影展,可以让更多人看到1950年代的香港。(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Douglas认为,现在香港与从前有许多相似之处,当年与现在一样,有许多移民来到这代,甚至我们自己的父一辈或上一代都是难民,正是这批人,造就了七十年代的经济起飞,“香港从来都是一个移民城市。”(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在筹备展览的时候,Douglas发现Wrener经常拍摄几个主题,于是便在展览中把相片分成不同主题,当中分别有儿童、帽子、睡觉等。苏提到 :“Werner在1952年炎热夏天来到,他看到许多人在公众地方睡觉,觉得非常有趣。”(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Douglas又表示,自己十分喜欢看Werner的相片,因为他除了拍摄外国摄影师常见的人力车和中环街景等,又会深入滘西州和寮屋区,拍摄渔村乡民和难民的生活。“虽然Werner不是一个政治人物,但他预示中寮屋的问题,在日记中提到寮屋经常发生火灾。事实上在他离港一年后发生的石硖尾大火,改变了香港后来公营房屋的发展。”(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1952年的Werner Bischof。(照片由F11摄影博物馆提供)
Werner Bischof的儿子Marco,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保存父亲的摄影遗产。(龚慧摄)
F11摄影博物馆将展出85张摄影师Werner Bischof拍摄香港的珍贵影像。(龚慧摄)
(龚慧摄)
摄影师Werner Bischof 刊登在《Du》杂志的香港照片。(龚慧摄)
“香港1952”于F11摄影博物馆展出,展出期至2017月3日31日(免费参观,需要预约),详情请浏览网站:www.f11.com(龚慧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