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宵买棵大桃花,祈求新一年行个“桃花运”之余也祝愿合家平安。本地桃花农夫邱伟汉继承了老父在荃湾的桃花园,每天在妻子的照顾下与小儿子一起打理桃花。过年前他要为卖桃花而忙碌奔波,但兄长也会特地请假回家帮忙收割桃花。年廿四,邱家十多人在桃花园的老家中提早团年。吃过团年饭后,邱生与哥哥一人一肩负一棵桃花,由山顶运到山脚的货车。兄弟俩连夜把桃花运到年宵市场。桃花在送到客人家中前,已经连结了邱生一家,成为邱家最重要的连系。年届8旬邱老先生于战后从广州移居香港,他继承了家族手艺,在石围角一带种花维生。邱老先生其后迁到荃湾芙蓉山新村,他近年把桃花园交给43岁的儿子邱生打理。邱生放弃了在内地的生意,与邱老先生、妻子和四岁的小儿子一同住在桃花园旁的铁皮屋,全职打理桃花园。邱生认为在香港耕种困难重重,不期望儿子长大必定要继承桃花园。种花虽然吃力,但邱生却享受田园生活,因为可以在家园旁工作,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工作之余也享天伦之乐,辛苦也值得。摄影及撰文:江智骞编辑:徐尉晋
在年宵买棵大桃花,祈求新一年行个“桃花运”之余也祝愿合家平安。本地桃花农夫邱生继承了老父在荃湾的桃花园,每天在妻子的照顾下与小儿子一起打理桃花。他每天拖著水喉,定时为每一棵桃花淋水,即使太阳猛烈亦从不间断。(江智骞摄) 邱生的4岁儿子经常跟随他栽种桃花,小儿子对大自然的一切都感到好奇,甚至会拿起重甸甸的泥铲尝试翻动泥土。种植桃花成为了两父子宝贵的亲子时间。(江智骞摄) 邱生的桃花园位于荃湾芙蓉山山坡上,相比起在平地的桃花场更加困难。他要平整斜坡,也要解决水源问题,因为斜坡不易铺设水管,所以他要由后山拉水喉,灌溉山上的桃花场。他的桃花场现时种植了约300棵桃花。(江智骞摄) 邱生的爷爷也靠种花维生,如今他接手了桃花场,却因深感在香港务农十分艰难,所以不期望小儿子长大后必定要接手桃花园。(江智骞摄) 邱生工作的源动力来自他的太太。邱太每天在家打理家务和照顾小儿子,晾晒衣服时也不忙与小儿子玩耍,母子俩笑得开怀。(江智骞摄) 邱生家中的牧羊犬不牧羊,却会跑遍山头巡逻,确保桃花不被采花贼破坏。(江智骞摄) 邱太坚持每天中午亲自下厨,令在农田里辛劳工作的邱先生能暂歇一会,一家人吃餐午饭。(江智骞摄) 邱老先生年事已高,所以把桃花园交给儿子打理,但他仍不时请教撑著拐仗的父亲栽种桃花的技术,邱老先生也毫不吝啬地传授多年累积的经验。(江智骞摄) 邱生的儿子非常“黐身”,小儿子伤心时总会第一时间找爸爸安慰。邱生认为香港不少父母都要出外工作,陪伴儿女的时间不多。他选择以种桃花为职业,让他有更多时间在家,陪伴儿子成长。他希望可以带给儿子更多快乐的童年回忆。(江智骞摄) 邱家就住在桃花园旁的铁皮屋,这间铁皮屋由邱老先生一手一脚搭建而成。小儿子和邱太在窗户探头就能开见在田间工作的邱生。(江智骞摄) 邱生主要靠农历年宵市场促销桃花。年宵市场开幕前三天,邱生马不停蹄收割桃花。收割这环节考功夫。因为农夫要因应树干的大小调整力度,俐落地一下把树干切断,才能令桃花的茎部有平均切口,易于打理。(江智骞摄) 邱家所种的桃花直径大小与五元硬币相约,因为大小适中,不少熟客每年都向他门订桃花。(江智骞摄) 邱生和他的哥哥每逢过年前都份外忙碌,哥哥甚至会特地向公司请假,滕出时间回桃花场帮忙,兄弟俩一起搬运桃花。(江智骞摄) 农历年廿四,邱家十多人回来桃花园食团年饭,饭后全家总动员出动,把山上的桃花搬到山下的货车,再运到年宵市场准备开档。团年饭和接续的年宵市场准备工作,成为了邱家的传统过年活动。(江智骞摄) 邱家各人齐心合力把山上的桃花运到年宵档,摆放好一棵又一棵的桃花后,他们挂上摊档的招牌,也寄望今年的生意比往年更好。(江智骞摄) 桃花在送到客人家中前,已经连结了邱生一家,成为邱家最重要的连系。(江智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