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韩乡郊的学校里,80岁的老人跟8岁小童在同一个班房里学习,一起画画、一起歌唱《一闪一闪小星星》。南韩农村人口在近30年大跌近70%。人们搬迁到城市居住,加上“少子化”现象,乡郊学校无法收取足够的学童;于是有些办学者从年龄光谱的另一端寻找目标,招收长者入学。虽然在韩战后便推行了义务教育,但南韩重男轻女的风气使在政策实施初期,很多家庭只让男孩上学,直到1960年代,仍有部分女孩没有读书机会。“我时常觉得别人因为我目不识丁而看不起我。”84岁的南婆婆是Woldeung Elementary School(월등초등학교)最年长的学生,她说:“只要健康状况容许,我希望以后一直都到学校上课。”摄影:Jong Yeon-Je/法新社 via 视觉中国图片编辑:苏炜然
5月15日,南韩顺天市郊,朴婆婆、南婆婆及申婆婆在校门外走过。她们是这所小学的学生。(Jong Yeon-Je/法新社 via 视觉中国) 5月15日,南婆婆从走廊进入班房。南韩乡郊的学校无法收取足够的学童;于是有些办学者从年龄光谱的另一端寻找目标,招收长者入学。(Jong Yeon-Je/法新社 via 视觉中国) 5月15日,婆婆们在班房里,跟同学合照;与70岁、80岁婆婆一同上课的同学,年龄只有8岁。(Jong Yeon-Je/法新社 via 视觉中国) 5月15日,婆婆们在班房里聆听老师的教导。虽然是老师,年纪却比婆婆们年轻。(Jong Yeon-Je/法新社 via 视觉中国) 5月15日,小息时间,同学们吃小食、看图书。尽管同学之间年龄相差可达10倍,班房里却相处融恰。(Jong Yeon-Je/法新社 via 视觉中国) 5月15日,南婆婆正在作答测验。旧时南韩重男轻女,不少女孩没有机会上学,长大了成为婆婆直到最近才有机会学习写字。(Jong Yeon-Je/法新社 via 视觉中国) 5月15日,朴婆婆(中)正跟同学讨论绘画内容,南婆婆(右)则专心地画画。(Jong Yeon-Je/法新社 via 视觉中国) 5月15日,朴婆婆正在跟同学们打招呼。“最初十分紧张”43岁崔老师说,不过事实证明了婆婆们对其他的同学带来了正面影响。(Jong Yeon-Je/法新社 via 视觉中国) 5月15日,婆婆们在班房里等待老师到来。崔老师解释:“我观察到我的学生比同年纪的小朋友成熟,也更有礼貌。”(Jong Yeon-Je/法新社 via 视觉中国) 5月15日,申婆婆正在剪纸造劳作。(Jong Yeon-Je/法新社 via 视觉中国) 5月15日,婆婆们坐在班房里,同学们则在旁嬉戏。8岁的金小朋友并不抗拒这些年长的同学,他希望可以跟婆婆们一同升班读完小六、甚至一起升上中学。(Jong Yeon-Je/法新社 via 视觉中国) 5月15日,婆婆们跟同学在班房里一同上课。(Jong Yeon-Je/法新社 via 视觉中国) 5月15日,放学后,南婆婆和朴婆婆起程回家去。尽管学校暂时招收到长者作为学生,但农村人口减少、“少子化”现象并未解决,可以预期最终命运仍是关门杀校。(Jong Yeon-Je/法新社 via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