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公共屋邨是秩序整齐的建筑群。走近细看,在简洁鲜明的建筑点线之中,是一个又一个独立的生活景象,这是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每当晴空高挂之时,一种属于屋邨的日常画面就最常出现,这是俗称“万国旗”的晾晒文化。“万国旗”以多种形态出现,有时在游乐场上,有时在大厦的公共栏河之中,当中以悬挂在半空的晾衫竹最有亲切感。设计上的正式名称为“插筒式装置”,在住宅单位的外部有几个入墙插孔,尤以旧型公屋最为常见。由于插孔数目以3个最为常见,加上居民利用这几个小孔把挂满衣物的晾衫竹伸出大厦的半空时动作如插香般,因而俗称为“三支香”设计。由于居住密度高,一幢大厦过百户家庭的“三支香”画面相当壮观,正是公共屋邨独有的风味。来稿(图、文):William @香港公共屋邨图片集
早在60年代建成的苏屋邨已找到“插筒式装置”踪影,由1964年出现的第三型徙置大厦开始也成为了大部份公屋的标准晾衣装置。图为苏屋邨绿柳楼,5支香。 记得苏屋邨部份单位是有6个插孔的,而第三至六型徙置大厦及廉租屋邨就以3个孔为最常用设计。图为苏屋邨荷花楼,6支香。 欣赏“三支香”的一种平凡美,是随机组成的视觉艺术。风中的千色衣裳,可以是色彩的拼凑。图为梨木树邨。 如海中的风帆在飘扬,可以是抽象的灵感。只要加一些想象力,“三支香”也变成了有生命力的日常画面。图为梨木树邨。 往后出现的标准设计大厦如双塔式、工字型等,就以4个孔最常见。除了房委会的屋邨,房屋协会旗下也有些采用“插筒式装置”,不过比例上没有前者般多。图为兴华邨。 无论是少至2个抑或6个孔,都一一被统称为“三支香”。这种“三支香”设计风行数十年,直至90年代初期的和谐式公屋也可找到其踪影。图为湖景邨。 不过“三支香”设计也为人诟病,在使用时较容易失重心而造成意外。图为梨木树邨。 约于2013年开始,旧型屋邨晾晒装置陆续更换成固定金属晾衣架,取代传统的“三支香”。图为梨木树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