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2018.书摘】拍下20万张照片曾获奖 公屋迷出书记香港变迁

撰文: 来稿
出版:更新:

编按:书展又来了,总有些纸本上的意念与在地的社区互为表里。城市人类学家Alan Smart指,公屋并不是什么港英政府的德政,石硖尾大火前政府已盘算如何使用被寮屋霸占的官地,而一场大火刚好在适当的时间出现,让政府取缔寮屋。如果Alan Smart所言非虚,那一项政治盘算如何成为乌托邦?邻里关系紧密、设计各有特色而实用、狮子山精神,公屋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80后摄影师梁玮鑫,20多年来走遍全港公共屋邨,用相机拍下多达20万张相片,作品曾刊登于《国家地理》杂志。从每一扇窗户、游乐场上的奀皮仔、走廊飘扬的万国旗,在寻常的风景看不寻常的故事。(题为编辑所拟)

屋邨就是社会的缩影,包含的元素多不胜数,由建筑美学到人文风景,每每可从细微之处找到有趣的地方。一个平平无奇的窗口,也记录著岁月痕迹,成为历史的最佳见证。

儿童天地

回想童年在沙田的岁月,对屋邨游乐场的印象依然深刻。沙角邨云雀楼旁边的一个大型游乐“基地”,更是邨内小朋友最爱的地方。大量游乐设施,单是滑梯已有三款,记得有一个以混凝土建造的大城堡加迷宫设计,爬上约三米高的城堡后有一条90度角的石屎滑梯,而下方就是小型迷宫,相当好玩。另一个是以圆孔为梯级的石屎滑梯,小时候的我要攀上这个梯级其实颇有难度,因为圆形踏脚位的跨度太阔,撞到石屎板又会很痛,因此当时的小朋友都喜欢索性由滑梯那边直接助跑冲上去,然后再滑下来。这款大滑梯还有一个好玩之处,因为够阔,可以几个小朋友斗快瀡滑梯,坐在纸皮上会瀡得更快。还有一些攀架、木马及双面滑梯等设施,就这样消磨一个下午。

(书内照片)

风俗节庆

小时候在外婆的家中望向慈云山游乐场,整个球场搭起了几个大型竹棚,传来阵阵听不懂的潮剧戏曲,我问外婆是不是有大型表演活动,她说:“是盂兰胜会。”到底什么是盂兰胜会,那时我没有去探究,直至千禧年代,牛头角下邨踏入最后岁月,遇上中央球场正举办盂兰胜会,我才好奇地前往一看究竟。大型戏棚,接近两层楼高的纸扎大士王,居民上香火也添香油,又有巡游、神功戏及破地狱等环节,连续4天的盂兰胜会原来一点也不诡秘。

民以食为天

童年在沙田生活的岁月,我每天都会经过沙角邨口的三座冬菇亭,绝对可以“由朝食到晚”,一日食足五餐。记得小学时逢周六要早起上学,匆匆忙忙中,我的早餐就是冬菇亭内一间粥品店的白松糕,依然记得那一份简单的清甜。午餐有粉面档、茶餐厅选择,中午过后糖水舖开门营业,我很喜欢吃那里的冻豆腐花。晚上,跟家人到德记吃风味小炒,还有驰名的沙田乳鸽,有时热闹得座无虚席,便要延伸至露天的马路边。凌晨12点,肚子有点饿了,妈妈给了我一个铁壶,著我到德记买鸡粥,我拿著盛满热粥的铁壶回家,冬菇亭的回忆就是这么的热辣辣。

(书内相片)

屋邨小店

南山邨一间面包小店,店前空间放了几张不知从何处拾回来的旧椅子,方便顾客安坐,好好享用新鲜出炉的面包。午市繁忙过后,生意不多,富山邨内一间烧味档的店东索性坐在店前玩玩手机,消磨悠闲的下午,自得其乐。兴华二邨大型升降机塔下的小小报纸档,老板娘正在整理档口,一位老街坊走过来寒暄一番,一人一句停不了的对话,似乎“打牙骹”比做生意有意义得多。这就是小店灵活、人性化的一面。

小结:建筑与人的独特风景

建筑成就了屋邨风格,建立起我们对屋邨的第一印象。而屋邨中的人,建立起每一个社区的独特节奏,成为了第二印象。人文生活与建筑两者相辅相成,刻画屋邨中的人文风景。

寻常的人文生活片段,原来一人总有一个故事。

梁玮鑫摄

书名:《邨越时光——一种屋邨情怀》作者:梁玮鑫出版: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邨越时光——一种屋邨情怀》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