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住在山上狭小寮屋 女儿勤奋上进 望改变清贫生活

撰文: 苏炜然
出版:更新:

在升中放榜当日,英莉获派大埔区首屈一指的英文中学,其母却透露她们的家在大埔的山上,家住寮屋,每天需要花半小时落山走到港铁站乘车上学,来回需要2个多小时。过着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生活,每天还要带年幼弟妹一同上学,被同学戏称她做“保姆”,激发小女生勤奋向上,一心盼改善家人生活。摄影:郑子峰撰文:王淑君

13岁的英莉和2名即将升读小三的双胞胎弟妹,每天攀山上学,放学时捡别人弃置的破木柜当柴烧、起灶煮饭和烧水冲凉,生活的时光仿佛倒流30年。(郑子峰摄)
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文明的香港今时今日还有寮屋这种地方吗?访问当日,记者跟随英莉到中学注册后,再跟她一起回家。天气炎热,烈日当空,为了节省车费,英莉和妈妈全程步行约40分钟,即使撑着伞也汗如雨下。穿过太和港铁站、锦和桥后进入一个公园,走着走着忽然有条小路通往山上。(郑子峰摄)
英莉妈妈在山脚下不忘先捡一些有用的木头,“我初时都唔识拣,而家知道烧实木最大火,就唔会执啲蔗渣板”。记者见垃圾堆中有破碎的玻璃,还有其他已毁烂的杂物,只见英莉妈妈翻找捡拾,并没有在意会否割伤指头。(郑子峰摄)
“石油气太贵了!”英莉妈妈说:“一樽石油气送过来要400元,要是煮食、洗澡都用,大概只能用20多天。”于是,炒菜炖肉都靠烧柴起灶,洗澡也不用热水炉,而用1小时开灶烧水,“夏天一锅水可以畀4个人冲凉,冬天就只能冲2个。但冬天喺山上真系好冻”。(郑子峰摄)
晴天时,山上的路虽稍为陡峭,但亦算易走。一旦下雨,山路顿成泥路,3姊弟便要在鞋子外套上胶袋。英莉妈妈还非常担心有天会因大雨引发山泥倾泻,把铁皮屋冲毁。“我叫英莉要睇住,好大雨就唔好留喺屋,带细佬妹去山下屋邨坐下。”英莉妈妈说。(郑子峰摄)
铁皮屋内仅得140呎,一边是洗手间、洗手盆、雪柜,另一边则放了2张碌架床,靠在窗边则是英莉的书桌和小书柜,那就是英莉最大的娱乐来源。“放学去一阵图书馆,或者与同学玩一阵就返嚟,之后就唔出去喇。”(郑子峰摄)
“同学都用APP通讯,但我冇。唔会出街,出去都唔知喺边等,我又唔可以通知佢哋我喺边”。屋内没有一般家中常见的电视、电脑,英莉只靠阅读和绘画打发时间,“平时会睇书同画画,夜晚约9时便睡觉。”(郑子峰摄)
直到今年3月,英莉到心仪中学面试,面试官问她最想拥有什么,她说想要手机与同学联系的时候,她难忘老师惊讶的表情。后来,老师跟母亲说起,“我储咗几个月,储到2千蚊买畀佢”。在升中的暑假,她终于拥有一部自己的手机,架起了和外界通讯的桥梁。(郑子峰摄)
英莉妈妈原籍广州,她说:“我原本想3个小朋友都喺深圳读书,可以有妈妈喺身边,但佢哋爸爸话香港教育好啲,用咗一年就申请晒佢哋嚟。”(郑子峰摄)
惟寮屋之中并没有“父亲”的床位,英莉妈妈指不知他的行踪,也没有提供任何的生活费,仅靠未获发单程证的她在内地任职成衣销售和清洁维持一家4口的开支。(郑子峰摄)
自从搬到狭小的寮屋,英莉妈妈赞女儿性格180度转变,变得“生性”、主动照顾弟妹,读书也变得勤奋。看到女儿考上心仪的中学,她感到非常安慰,而且中学的图书馆可以让她在暑假借阅图书,可以让英莉在暑假之中打发时间,吸收知识。(郑子峰摄)
表现较为沉默的英莉明白母亲的辛劳,抱了母亲一下,她在暑假中会努力增进英文程度,盼在中学也能跟上课程。她希望日后能够成为独当一面的插画师,改善家人的生活。(郑子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