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风波一周年|《丘品》记者直击开枪后情绪受困、遭起底恐吓

撰文: 邓栢良 黄伟民
出版:更新:

去年6月起反修例风波掀起的警民冲突不断升级,其中去年11月11日,网民发起的“黎明行动”是规模最大的示威之一。当日西湾河1名警员开真枪,1名示威者中枪倒地,网媒《丘品新闻》把开枪过程拍下,片段被警方及主流媒体引用,成为其中1条最震撼的新闻片段。《丘品新闻》获得了知名度,直播收看人数攀升,但拍摄片段的记者“丘B”却一度情绪不稳,并自问:“自己都系年轻人,如果我中枪又会点?”
2019年是香港最动荡不安的一年,全港18区均沦为“战场”,激烈的警民冲突几乎每周都上演,记者在前线待得愈久,受伤机会愈高,除了有可能遭警察强力阻挠采访,亦成为不同阵营市民的磨心,屡次受到市民敌意骚扰,部份记者遭“起底”,甚至收恐吓信威胁,可谓身心俱疲。这一年,记者唔易做。

《丘品新闻》记者“丘B”拍摄整个问枪过程后,一度情绪不稳。(黄伟民摄)

《丘品创作》原是制作娱乐节目内容,自开创《丘品新闻》以来,一直跟进反修例示威活动,旗下员工由制作轻松题材的内容,转为报道沉重的社运新闻。前线记者丘B、丘C及丘E犹记得,去年6月《丘品新闻》初登场甚少人观看,例如8月23日直播反修例人链活动时,就只有17名观众。但经过1年努力,《丘品新闻》渐为网民认识,而去年11月的西湾河开枪事件,更令到观众人数大幅上升,惟有此成果,其实是耗费不少记者的心力去达成。

为《丘品新闻》打响名声的西湾河开枪事件,拍摄片段的是受访3名记者中,年纪最轻的丘B。他仍记得警察开枪一刻,自己当时“未识惊”,仍能冷静地拍摄整个过程,黑衫少年倒地后,丘B赶紧上前询问其情况。数分钟后,防暴警员到场驱散附近人士,场面平静下来,丘B抑压着的情绪却突然爆发,“喺直播到喊咗出嚟,收唔到声”,附近街坊见状,递上纸巾供他拭泪。

去年11月11日,网民发起的“黎明行动”是修例风波以来规模最大的示威之一。当日西湾河有1名警员开真枪,1名示威者中枪倒地。(《丘品新闻》片段截图)

回想那一幕,丘B认为记者在新闻直播期间不宜流泪,唯有不断向观众道歉,“因为做紧记者职责,唔可以有过多嘅情绪,但总系一个人,始终按捺不住”。

也许因为开枪的画面过于震撼,丘B始终不易释怀,他认为自己毕业后便到《丘品创作》工作,历练不足,遇到大事会不知所措。当时脑海亦浮现许多想法,“自己系年轻人,中枪男仔又系年轻人,如果自己中枪又会点?点解香港会有呢啲事?”当日回家后,他“食唔安,瞓唔落”,坦言“试过揾好多人倾,又试过匿喺间房,一个礼拜唔讲嘢”。事隔半年,他仍有阴影,走在街上时如听到“嘭”一声、或有人冲向自己的方向,身体都不其然震动,心跳加速。

当日冲突场面平静下来,丘B抑压着的情绪却爆发,并在直播期间哭了出来,且收不了声,附近街坊见状,递上纸巾供他拭泪。(黄伟民摄)

除了冲突场面造成心理阴影外,香港社会陷入极度撕裂的状态,记者采访时,在冲突现场面对警员及不同阵营示威者,屡次受到不合理、甚至暴力对待。例如去年6月30日撑警集会中,《香港01》、《众新闻》及《大公报》记者都曾被撑警人士袭击;无线电视记者亦曾多次被示威者袭击、阻挡摄影机,采访车或摄影器材被毁。

谈到被暴力对待,《丘品》记者亦身受其害,去年12月,记者在顺利纪律部队宿舍外采访,突遭数名男士推撞及箍颈,有人更一度想强抢记者电话。本年4月,丘E直播期间被警员截查,采访工作被阻碍,警员更要求她熄机,并公然在直播镜头前读出其身份证资料,情况与《立场新闻》记者之前的经历相似。记协自去年6月起,就记者遇袭、被阻挠采访或恶意针对,至少发出40份声明谴责警方及部份示威者。

纵使离开示威现场,前线记者亦可能不得安宁,不少记者遭“起底”,个人资料及生活照在网上或社交程式被公开疯传。《丘品》的受访记者表示,公司有一半人收过恐吓信,且不仅寄到公司,更送到记者的住所,内容主要是闹“曱甴”、“垃圾传媒”等,更有人曾致电记者的父母谩骂,显然有人已将他们“起底”。他们坦言担忧人身安全,因此,采取“丘B”、“丘E”及“丘C”作为记者代号,除了令观众增加亲切感,也有保护记者身份之意。丘B指,家人也认为他的工作有危险性,怕他会受伤,叫他考虑是否继续做记者,而丘E则称已开始学习自卫术防身。

“丘C”(左)、“丘E”(中)及“丘B”(右)表示,公司有一半人收过恐吓信,且不仅寄到公司,更送到记者的住所,内容主要是闹“曱甴”、“垃圾传媒”等。(黄伟民摄)

持续冲突令社会又陷入前所未有的撕裂,记者及不少市民都会感到情绪受困扰,需向专业机构求助。香港红十字会临床心理学家暨心理支援服务主管张依励博士 (Eliza)表示,自去年6月起,红十字透过现场、“Shall we talk”预约服务及热线,已接触超过1600名市民。

张依励博士指,红十字会团队接触求助人时,会先确认他们的反应属“危机常见反应”,抑或是长期困扰的个案。张解释,不少求助人刚经历社会冲突,都会出现“危机常见反应”,即身体仍以为处于危机中,感到不安全、惊慌或发恶梦。张指,此等反应属人之常情,未必是长期征状,团队会以“心理急救”的方法,让求助人知道这一刻已经安全,让他们平静、放松及减压,例如劝吁求助人少看冲突新闻,稳定求助人心理状况,避免重复受创,而大部份人经过“心理急救”后,随时间过去,便能回复正常。

香港红十字会临床心理学家暨心理支援服务主管张依励博士。 (资料图片)

惟有少部份人受影响较大,情绪受困情况持续数星期或1个月以上,甚至上班无法专注或难以入眠,影响日常生活。这类人士则需要接受临床诊断,看看是否患上抑郁症、忧虑症及创伤后压力症,以便安排治疗。张依励指,这类求助人或出现回闪(Flash back)状况,如工作期间,眼前突然闪过冲突场面,就如重新再经历冲突,又或以发恶梦形式呈现冲突场面;有些人又会害怕重回冲突现场,或到场后心跳加速,表现得非常警觉等。

张续指,心理学上亦有所谓“创伤唤醒物”概念,即生活环境中见到或听到的场面、特定场境、特殊日子或纪念活动,亦会令人联想到当时的创伤,而勾起其后情绪。张指,过去数个月都有人向红十字会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