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弱无依】贫病失妻儿黄伯望有安乐死 学者:可选预设医疗指示

撰文: 彭恺欣 陈诺希
出版:更新:

“安乐死可以解决好多病人嘅痛苦”黄国万淡然的说。对黄伯而言,这想法一直他脑海中萦绕不去。双老照顾的辛酸与痛苦,相信并非常人能体会,却有很多人在经历中。

黄伯早已对安乐死的想法挥之不去。(陈诺希摄)

现年82岁的黄国万因担心自己离世后,无人再照顾当时76岁的瘫痪妻,前年忍痛以竹制“不求人”压死妻子,其后自首。今年一月初,他获法官法外开恩判囚两年,案件审判期间,立法会议员张超雄为黄国万伯伯写了三页的求情信,信中提到黄伯孤立无援,黄伯认为,若政府能推行安乐死,同路人都可得到解脱,“只有生活有经验、受过折磨嘅人,先会明白点解我会提出要有安乐死”。

两老晚年丧子  萌生“安乐死”念头​

黄伯还柙18个月,扣去假期,于年初获释。日前他接受《香港01》访问时指,他认为社会上遇到不幸遭遇的人有很多“希望将来社会进步咗,我哋呢啲咁嘅穷人就冇咁辛苦。因为穷无本事送太太去医院,只可以自己照顾。”黄伯一生坎坷,他于47岁时得了儿子,惟儿子于24岁时得知患有癌症,绝望非常,一天他儿子从大厦上一跃而下,两老晚年丧子。事件令他萌生社会上应要有安乐死的念头“几十年前已经有呢个谂法,点解一个人病到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嘅绝望时候,唔畀佢好好咁走?所以个仔验到绝症之后,先会跳落嚟,发生呢个悲剧。”

点解一个人病到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嘅绝望时候,唔畀佢好好咁走。
黄国万

安乐死的议题一直备受争议,当中斌仔争取安乐死的过程,曾引起回响。时间回到1991年,当时一场意外,令邓绍斌(斌仔)到中枢神经折断,他自此头颈以下的身体动弹不得,需以轮椅代步,甚至需用呼吸器辅助呼吸。斌仔于2003年曾去信时任特首董建华要求安乐死,至2004年,有立法会议员于立法会上公开朗读斌仔要求“安乐死”的信件,令社会掀起相关讨论。

一直协助黄伯的立法会议员张超雄认为,纵使安乐死于全世界各地都存在争议,亦应该鼓励人求生而不是求死,但香港应该将议题抛出来讨论,因长期病患者或生命到末期的长者有很多的困苦,当他们认为再生存下去没有意义时,从人道角度而言,或许安乐死是他们的一种选择,“当冇好转嘅机会时,从人道立场去考虑,安乐死可以拎出嚟作为公共议题去考虑。”

时间对我来说已经毫无意义,每天望著时钟的秒针移动,一秒一秒的过去,我在等甚么?原来是等死亡一刻的来临,沉闷而冇意义的时间实在寸多,我想终 止这无了期的等待,可是我就连自杀的能力也没有每日都是活在孤独、寂寞、 无奈、痛苦当中,根本就是为生存而生存,这些精神折磨 ,不足为外人道。
邓绍斌(斌仔)
(郭倩雯摄)

现时只有少部分地区推行合法安乐死及辅助自杀,包括荷兰、比利时、加拿大、美国少部分州份、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不过都需在某特定条件下才可进行。安乐死以外,预设医疗指示,会否是另一个选择?截至2018年,全球最少有20个国家及地区,已为预设医疗指示立法,如英格兰和威尔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一些省份,让重病病人自行选择在指定情况下不接受某些维持生命治疗。

“预设医疗指示”是一份根据个人意愿而订立的指示文件,若指示人患上严重或末期致死的疾病时,他可自行选择是否执行延续生命疗法,当签妥后,预设医疗指示在病人丧失精神上的行为能力时生效。根据医管局数字,2012年至2018年间只有5561份向医管局作出的预设指示。

今年9月6日起,食物及卫生局就有关预设医疗指示和病人在居处离世的晚期照顾立法建议再次展开公众咨询,公众可于12月16日或之前发表意见。(资料图片/张浩维摄)

预设医疗指示推行近10年 今年再展开公众咨询

自斌仔相继去信时任特首董建华及立法会后,有人提出应尊重病人的意愿,故建议病人在精神上仍有自主能力时自行“预设医疗指示”上表达书面意愿,政府就事件于2009年向公众咨询。惟社会间对此话题仍有所忌讳,政府在2010年决定“未适宜以立法形式推行有关安排”。不过,医管局同年以行政方式推行预设医疗指示。至今年9月6日,食物及卫生局就有关预设医疗指示和病人在居处离世的晚期照顾立法建议再次展开公众咨询,公众可于12月16日或之前发表意见。

医管局其后由2012年8月起,将病人签署纪录存储于临床医疗管理系统 (Clinical Management System),目的为标示及提醒医生病人有经本局医生见证签署的“预设医疗指示”纪录。自推行以来,签署的病人数目逐步上升。2012年8月迄今,过往数年共有5561份签署的“预设医疗指示”。

较多健全人士欲加入  惟计划未能支援

香港老年学会会长、老人科专科医生梁万福表示,他曾在多个讲座中提及预设医疗指示,席间都会有六、七成人感兴趣。惟现行指示列明,如非有末期病、器官衰竭及成为植物人,都未能进行指示;但病人必需在清醒的情况下才能签署指示。他希望局方能参考其他国家以改善预设医疗指示的发展,“好似咨询文件提到嘅新加坡咁,当地鼓励未有严重病患嘅人都参加计划。而且系用中央登记,即系好似就算唔系医管局医生,私人执业或者私家医生都可以登记。”

他指出,现时社会预设医疗指示认识有限,令社会推动力较低。梁指,即使现时医管局内的医护人员都未必清楚预设医疗指示的细节。他强调,立法是为了厘定预设医疗指示内的所有细节,以保障医护人员法律责任。他直言,过去十年,由于指示条款不明确有医护人员担心,若不提供抢救后会否被病患家属追究,因此过去使用人数偏低。

梁万福认为,安乐死争议大,相信未来10至20年都不会讨论安乐死。他指出,现阶段改善长者生活及医疗质素较为重要。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曾表示,面对香港人口老化问题,有关部门一直致力改善本港的晚期照顾服务,让病人得以善终。不过香港大学秀圃老年研究中心总监楼玮群认为,推行预设医疗指示并非因人口老化问题而“唔想医或者唔够床位”而是尊重病患意愿。(郭倩雯摄)

执行预设医疗指示 家属为最大阻力

香港大学秀圃老年研究中心总监楼玮群指,碍于华人社会,港人对生死教育难免有所忌讳,她希望政府就预设医疗指示进行咨询,能带给社会一个正面的讨论,提升病患及家属对预设医疗指示的认识。“预设医疗指示系对生命教育嘅延续,大众未必了解呢个指示系咩一回事,愈早开始对呢样嘢有认识,令大家都可以有一个心理准备,亦可以尊重到病患自身嘅意愿。”她逐指,很多时当有病患欲执行预设医疗指示时,家人往往是最大阻力,反令他们承受额外痛苦,“所以经过讨论,先有机会有改变,而且愈早开始愈好。”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曾表示,面对香港人口老化问题,有关部门一直致力改善本港的晚期照顾服务,让病人得以善终。不过,楼玮群认为,推行预设医疗指示并非因人口老化问题而“唔想医或者唔够床位”而是尊重病患意愿。她直言,预设医疗指示需要病患及其亲属齐心一致方可成事。楼玮群又指,由于现时未有正式立法,预设医疗指示执行框架不清,难免令医护人员等混淆,她盼进行咨询及立法后可以有一个更清晰的界线让医护人员执行指示,让病患生命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