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头追踪】一周内泥头堆至家门前 老村民:我哋有咩可能反对到
一星期、两公顷的农地由绿林变成黄泥地。屯门亦园村一幅约2公顷大的农地,去年10月仍是绿油油,上月中突然闯入一辆又一辆的泥头车,数吨重的泥头一倾而下,将一片青翠草地瞬间活埋。泥头倾泻发出一声声“轰隆”巨响,扬起的灰尘涌入民居,一直被绿意包围的居民,现时家园被泥头包围。其实政府自计划将洪水桥发展成新市镇后,绿林变泥地的事情时有发生,全因农地地主趁政府未入场前,以“四部曲”将农地变棕地,从中赚钱,包括倒泥收费、变停车场、棕地赔偿及上楼“多层式工业楼宇”。
“好大声,好大尘,人哋一定系填到嚟门前”,75岁的亦园村民王伯指著家门前仅存的绿草,一脸无奈。王伯在亦园村住了十几年,生活一直很平静,直至上月中,屋后面的一幅农地突然不断有泥头车驶入,将一斗斗泥头倾倒落农地,绿草瞬即被吞噬,一个多星期便堆出了面积约1.5至2公顷、高度1.5至2米的泥头区。
家园被泥头包围 村民王伯:我哋有咩可能可以反对?
屋后方的农地被填满,3月27日,泥头车突然间由王伯的屋后,沿小路直铲闯入屋前仍有植被的农地上,然后将泥头倾泻而下。王伯指著门前仅存的绿草抛下一句,“一个星期就会堆到嚟呢到(屋前)”,到时王伯及其他村民的民居将被泥头包围。面对屋前的农地将充斥著泥头,王伯无能为力,“都无解,人哋地产商,我哋有咩权叫人哋唔好做啫?人哋一定系填到呢到(屋前),我哋有咩可能可以反对?”现时王伯只希望政府能尽快安置他们。
民居与泥头区不足10米距离
从航拍的画面见到,有民居与泥头区不足10米距离,一走出家门便是泥头,而涉事地段附近的另一幅农地亦开始有植被被泥头覆盖,身处两幅农地中间的民居,例如王伯家,很快便会被泥头包围。
根据Google Earth 2018年10月的卫星图像亦显示该处为一片绿草的农地,原来绿地现时已被如山的泥头覆盖。
数月前村民曾向朱凯廸反应担心业主将土地用于倒泥
立法会议员朱凯廸数月前曾到过该地,当时未有倒泥头出现,惟当时有农民向他表示,担心业主不让继续耕种,会赶他们走将土地用于倒泥,希望政府在业主倒泥之前,可作一些冻结安排,证明他们农户的身份,惟政府政策是待收地前才会进行补偿及迁置问题。没想到,数月后,该地真的被泥头覆盖了,有受影响村民到立法会申诉部提出,村内有严重的倒泥问题威胁身安全,希望政府执法,惟当时政府的回应是很多地方已改划用途,就倒泥问题,没办法用城市规划条例执法。
涉事地段属旧批农地 规划成GIC用地 不规范填泥活动
原来涉事地段属洪水桥新发展区的一部分,原本为农地,惟2017年因应新市镇发展,规划为“政府、机构或社区”(GIC)用途,根据规划署的文件,GIC用地规划意向没有提及不可进行填泥活动,变相不构成非法倒泥。加上涉事地段属旧批农地,此类旧批地段的地契条款按1983年的法庭判决并无土地用途限制。因此,在有关农地上进行平整地面及填泥活动,并无违反地契条款。规划署及地政总署均无权执法,朱凯廸认为现时对倒泥活动大开中门,“任佢哋倒,变成倒泥生意系食住政府新发展区嘅规划上。”
朱凯廸:业主趁政府入场争取多些棕地补偿
于纳入新发展区的农地上进行填泥活动已非新鲜事,因背后存在著庞大的利润。将洪水桥发展成一个新市镇,需要改造大范围的棕地,为处理受影响的棕地作业业主,除了赔偿,政府拟兴建“多层式工业楼宇”来安置他们,现时政府仍就工厦的租金问题进行商讨。朱凯廸称,或有业主趁政府未开始发展的时候,尝试争取多些棕地的补偿。
农地变棕地 赚钱四部曲
业主或利用四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获取更多利益。先是将农地供给泥头车倒建筑废料,每车泥头收费;当农地堆满泥头后,便可铺上沥青,令农地变成棕地作业,以露天货仓或停车场的形式赚钱,以是次发现的倒泥头农地为例,涉事农地堆了沥青皮,朱凯廸相信铺了沥青皮后会变成棕地作业用途,可能变成停车场或露天贮物;第三步便是当政府收地时,业主可争取获得棕地现金赔偿;最后,若政府落实了发展“多层式工业楼宇”,地主便可争取获得上楼的机会。
朱凯廸翼政府及早安置受影响村民
农地成为“摇钱树”,朱凯廸担心若政府不冻结棕地作业的时间,未来这几年内或有更多地主用同类方法,将农地变成棕地,以争取更多的赔偿及安置的权利,“个问题都几荒谬,可能到政府入场嘅时候,佢(政府)可能又要使一笔钱,去挖走呢啲泥,跟住再做其他平整工作,成件事就系啲泥喺到滗嚟滗去,喺到生产GDP。”朱凯廸认为政府在发展新市镇时,只是想著落成后的成果,没有理会中间所发生的村民被逼迁、被威胁等事件,“任由地主揾著数,最后都系揾市民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