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废校】踏荒校 翻“古书” 撞人偶 19岁摄影师以光影留历史
全港至少有183间空置校舍,随著时代迁移,这些无法逃离停办命运的中小学,沦为荒废校舍。钟声不再响起,昔日热闹的操场变得孤寂,一墙之隔的街道依旧人来人往,然而不论时间如何流转,围墙内的校舍,依然被封存于杀校的岁月里。
废校渐成另类景点,宽阔的空间成为了涂鸦乐园,破瓦颓垣则吸引不少摄影师闯进,尝试以光影留住历史。19岁的废墟摄影师Richard,曾拍摄不同的废校,在校舍内见到历史的痕迹,找到在他这世代已“失传”的《二十四孝》真迹,也遇过一字排开的诡异人型公仔。对于作育英才的学校被荒废,他无奈地道:“原本最有用嘅嘢,但喺无人用”。
校舍无声钢琴成拍摄热点
探索废校与到访其他废墟一样,Richard先会环顾一次大环境,从最顶层开始“洗落去”,寻找摄影角度,或值得拍摄的物件。他指,大部分废校内部已经清理完毕,遗下的东西不多,人去楼空,只余部份未有搬走的物件,如桌子、椅子、钢琴等,随年月渐沾上灰尘。这些被遗弃的物件见证著学校的兴衰,亦成了废校的特色。虽然凹凸的琴键随著年月逝去已无法发出声响,却成为众多摄影师镜头底下的内容之一,部分摄影师会以钢琴作为拍摄模特儿的道具。
村校觅《二十四孝》 见感谢卡有反思
对Richard而言,探索废墟废校的意义,是从物件之中阅读历史,“一张櫈喺一张櫈,但喺𠵱家(废墟)嘅一张櫈,你会睇到好多背后故事”。
Richard曾在废校的大小角落里寻获不少历史“遗物”:一叠叠厚重的学校文件、污渍斑斑的旧式磁碟和记录著学校活动的菲林底片。最特别的,是从新界一所村校找到的《二十四孝》故事书。书本被尘土覆盖,橙黄色的封面尚未褪色,被弃置在满布枯叶的班房一角。虽然Richard没翻阅内容,但因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二十四孝》一书,而书本亦不似现时的流行读物,所以印象深刻。除此以外,曾在废校内找到的感谢卡,他指感谢卡由一名学生所写,内容大致是学生向老师道谢,单薄的卡纸流露著真挚的师生感情,想起自己从未写过感谢卡,现今世代的人们更倾向用手机传讯,不再著重纸笔交流,让他更觉感触。
涂鸦盛行 废校成创作地
学校的空间相对其他废墟大,四周也是白色墙壁,偌大的地方成了涂鸦乐园,课室、走廊、礼堂也成了大型画布。 Richard指,废校的涂鸦比其他废墟要多,几乎每间课室也有一两幅,涂鸦者用粉笔在黑板绘上不同的图案,或是在墙壁上用喷漆等工具,喷上五颜六色的画作或字句,与从前严肃庄重的校园形成了颇大的反差。Richard指,漂亮的涂鸦可以视为艺术的一部份,但若是乱画便是一种破坏,以往便曾见过墙壁上画上有性器官等图案,他直指“有心画嘅涂鸦当然好,但如果乱画垃圾,就无意思”。
废摄“唔讲唔拎”规则
不公开摄影地点
不可取走或破坏废墟里面的物件
尽量保持废墟原貌
感觉比起之前去过嘅(弃置)戏院更加怪,原本最有用嘅野,但喺无人用。
“有用”变“无用” 教育场所成废墟感无奈
班房内铺上尘埃的桌椅,在杳无人烟的校舍内也就成了摆设,然而最让他感到无奈的并非课室,反倒是学校的礼堂。礼堂内一排排椅子面朝台阶,却无人使用,“感觉比起之前去过嘅(弃置)戏院更加怪,原本最有用嘅嘢,但喺无人用。”Richard指的不仅仅是礼堂的椅子,而是“学校”本身,这些教育场所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本该是社会最有用的地方,如今却沦为废墟,令他唏嘘不已。
校舍空间大 不变用途感浪费
被问到进入废墟会否担心法律责任,他直言亦会担心,但想到里面人去楼空,不知何时会被拆卸,便想用照片记下这些被遗忘的时光,“畀人望下里面喺点”,亦让自己从不同物件中了解历史。他表示,作为摄影师若有空置校舍作拍摄场所当然高兴,但并不代表是一件好事,因眼见部份校舍空间颇大,“就咁摆喺到无意思,无用好浪费”。对于政府不批准部份团体申请使用废校,他指“你都唔用,你唔批佢都喺摆喺到”,他对政府拒绝申请感到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