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三死工伤】安全指引离地 手挖龙难全禁 沙井工生命受威胁

撰文: 蔡正邦 吕凝敏 陈惠娴 潘安奇
出版:更新:

中电三死工伤,揭示手挖龙隧道工作环境危险与不人道,1.4米的管道,工人只能弯身工作,大小二便需在内解决。业内人士指,一旦遇沼气、塌泥或爆渠,“基本上必死无疑”。但劳工处安全指引离地,部分安全设备并不合用。工会提出以水管推顶法(Pipe Jacking)或明坑挖掘(Open Cut Excavation Method)方式取代,但业界指,前者未能应付地底突如其来变化,后者会严重影响交通,“除非社会接受到全面封路”。难道,能建出摩天高楼的香港,偏不能好好保障地底的工人?工程师指,增加有助逃生的竖井数目,或是折衷方法。

有业内人士表示,工地内三角架及防堕器的设置妨碍吊泥机运作。(蔡正邦摄)
中电工伤事发当日,岑灿荣的家人在医院激动晕倒。(资料图片/潘安奇摄)
死者霍鉴秋的妻子认尸后哭诉承建商草菅人命,又指丈夫生前表示地底工作环境极度恶劣。 (资料图片)

遇泄沼气、爆水渠及塌泥“必死无疑”

岑灿荣、23岁,儿子才六个月大,他一人工作养活妻子、双方父母、孩子一家七口。岑的遗孀曾控诉行内只有“做定唔做”,即使投诉工作环境恶劣,亦不会得到改善。“揾啖饭食,唔使攞条命嚟换㗎?”

吴建明、48岁,从事地盘工作多年,刚供完女儿读大学毕业,辛苦工作多年,终挨到上车买楼,但好爸爸已看不到女儿的大学毕业礼。

霍鉴秋、49岁,遗下两岁儿子、妻子及年迈母亲。意外发生前夕,他还夜夜向妻子吐苦水说,早前暴雨后工地严重渗漏,但匆匆做些巩固工程,就继续开工。

三人全是家庭支柱,为了养家,在1.4米的管道内疯狂加班,受工伤也不敢看医生、有渗漏还是冒险开工,最终更赔上性命。他们赚得多吗?不多!手挖龙工人一般日薪只有1,800至1,900元,不及同样属建造业的扎铁工人,他们每日约有1,930至2,150元工资。

地底工作环境恶劣且狭窄,有业内人士表示工人“好似喺床下底挖泥咁”。(工业伤亡权益会提供图片)

“趴喺个板车上前进”

但他们在地底世界承受的风险,公众或未能看见。据业内人士透露,手挖龙隧道在地底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管道只有1.4米乘1.4米,工人需长期弯曲身躯工作,加上安装由地面连接至地底的抽风对流,令活动空间再收窄,“工人甚至冇办法喺入面行,佢哋要趴喺个板车上前进,好似喺床下底挖泥咁”,地底常有渗漏,工人身上的汗水与污水交织,“佢哋爬咗入去,要出番嚟就好烦,工人小便都喺入面,除咗食饭同大便,唔会出嚟休息”。地底工作属极高危工种,一旦发生泄漏沼气、塌泥或水渠爆裂,“基本上必死无疑”。

三名工人涌水时走避不及,其中岑灿荣及霍鉴秋逃至距离竖井约20米时遭淹死,吴建明更一度失踪,后来被救援人员发现他逃至离竖井50米时已走避不及遭淹死。
目前劳工处对密闭空间的工程制定了一套安全指引。 (职业安全健康局图片)

工人若系安全带 地底工作互相缠绕

工作环境高危,劳工处的指引及监管是否足够及“贴地”?目前劳工处对密闭空间的工程制定一套安全指引,包括需在地盘装设对流系统,工人工作时需身系安全带,连接地面,工地亦需摆放三角架及防堕器用作急救之用,惟该名业内人士指,前线工人几乎不会使用安全设备,“下面空间狭窄,当啲工人同时进入地底,每人身上嘅安全带会互相缠绕,如隧道内有弯位,就更难将工人拉回地面”,亦有前线工人表示三角架及防堕器妨碍吊泥机运作,要求他们背著呼吸器在地底挖泥亦增加他们的负担。

安全主任“唔会行落地底检查”

机利士南路夺命工业意外发生后,劳工处向承办商及雇主发出职安警示,要求委派一名候命人员驻于地下隧道或喉管外,在工作期间与隧道内的工人保持联络,惟该名业内人士表示,“工人会带住个人警报器,如果佢哋喺地底有一段时间冇移动,部机会响,通知地面嘅人,一旦遇上意外,地面工人都只能够帮手报警”。

至于负责监督地盘员工安全及健康的安全主任,“唔会日日坐喺度睇住啲工人,亦唔会行落地底检查,工人会将条安全带放入地底2至3米深,做个样,其实冇戴到”,工地安全措施形同虚设。

位于佐敦文昌街的水务署地盘使用“水管推顶法”工序安装新喉管,工地亦设有全身式安全带。 (潘安奇摄)

资深工程师促增加竖井数目助逃生

安全措施离地令工人漠视,许多工人也或不知道在地底工作的风险。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会长陈健硕表示,如目前的工地安全设备未能有效发挥功用,当局有责任想办法改良,“工地工作最重要是安全,必须加强安全措施及培训工人,因为有啲工人直头唔知自己份工有几危险”。

陈同意地底工作有一定危险性,“任何气体(沼气)、液体(水)及固体(塌泥)进入隧道,工人容易因走避不及而出事”,故应改善逃生设备,例如增加竖井数目,地下设施记录亦应更详细,令工程师在设计工程时,能做好预防措施。

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会长陈健硕表示,如目前的工地安全设备未能有效发挥功用,当局有责任想办法改良。 (潘安奇摄)

水管推顶法(Pipe Jacking):有关施工方法,是在喉管两端开掘竖井,由进口井(Launching Pit) 用水压式千斤顶逐节推顶管套到另一端的接收井(Receiving Pit),管套内的泥土会被移走。不过,旧区地下管线密集,且政府及电讯公司的管线记录未必完全准确,容易钻毁设施,发现有石头或岩层时,亦只能改以人手继续挖掘。明坑挖掘(Open Cut Excavation Method):成本低及安全,惟需要大面积封路,将严重影响路面交通。

业内人士亦表示,并非每个地盘位置亦适合使用“水管推顶法”;图为2010年至2013年太子道东启德明渠改善工程,当时以人手挖掘的顶管法敷设一条总长35米直径1,200亳米横过太子道东的污水管道。 (渠务署图片)

工业伤亡权益会在夺命意外发生后召开记者会,促请当局全面禁止“手挖龙”工序,以水管推顶法(Pipe Jacking)或明坑挖掘(Open Cut Excavation Method)代替。不过,陈健硕认为,此举并不可行,因地底管线密集,工人施工时需留意地底设施,竖井也没有足够空间让大型机器运入隧道内,明坑挖掘虽然安全又便宜,惟需要大面积封路,将严重影响路面交通,“除非社会接受到全面封路”。

水管推顶法容易钻毁设施

有业内人士亦指,并非所有工地适用水管推顶法,尤其旧区地下设施密集,政府及电讯公司的管线记录图却未必完全准确,水管推顶法容易钻毁设施,发现有石头或岩层时,亦只能改以人手继续挖掘。陈健硕表示,如遇上复杂的地质,如港铁西营盘站奇灵里B3出入口,“太多水,灌浆都巩固唔到”,便需改以冻土法(Ground-freezing)挖掘方法开凿隧道。

意外翌日,相关部门如渠务署均派员到涉事地盘调查。 (资料图片)

劳工处计划年内推出针对手挖隧道工程安全指引

中电发言人指,设有专责部门持续为工程人员提供安全培训,在事故后已与所有承办商沟通,再次提醒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以加强工地人员的安全意识。中电亦支持劳工处就手挖隧道工程制订新的指引,及乐意分享过往经验,待新指引推出后将加以配合,在工程项目落实相关措施。劳工处则回复指,正联同业界商讨,发出一份针对手挖隧道工程的安全指引,具体表明业界只可在某些例外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手挖隧道工程,指引亦会具体要求相关工程持责者进行更严格的安全措施,署方计划在本年内推出有关指引。

意外发生后,多个有手挖龙工程进行的地盘都已停工。记者巡查位于佐敦文昌街的水务署地盘,该工地同样设有全身式安全带、三脚架及防堕器。水务署回复查询时指,该地盘正在进行水管更换工程,以改善区内供水网络的状况,工程采用以无坑挖掘的“水管推顶法”安装新喉管,本月9日亦派员为有关工程进行安全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