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社论|香港何必饮鸩止渴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上周五(26日),美国联储局主席鲍威尔在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会上强调,为了对抗通胀将继续坚持大举加息,暗示不会太快放宽政策,欧美股市应声下挫,美国三大指数都跌超过三个百份点收市。

其实,美国的货币政策是抱薪救火的典型案例。疫情初期为了对抗经济问题,联储局选择了史无前例地“放水”救市;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致恶性通胀,于是联储局又决定不惜经济放缓也要加息压下通胀。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制造了另一个问题,甚至连原本的问题也变得更严重。抱薪不能救火的道理看起来显浅易明,但当我们把眼光放回香港,却不难发现很多人却犯着同样的毛病。

近日本港楼市掉头向下,不少人借机建议放宽印花税,一则刺激楼市,二则借此振兴经济。类似的言论不只充斥大小媒体,行会召集人叶刘淑仪也公开建议豁免内地人置业的“双倍印花税”,地产及建造界立法会议员龙汉标更主张三个“辣招”印花税都要“减辣”。

但刺激楼价回稳以至重拾升轨的代价是什么,香港人不会不知道。“沙士”结束之后至今的房地产“大牛市”令市民——尤其年轻一代——上楼愈来愈困难,大幅增加了居住成本,并且加剧了社会不稳问题。楼市高企亦只是资金空转的结果,对香港的实体经济没有多少帮助。反而严重依赖楼市支撑的经济结构,至今已经成为尾大不掉的难题。托楼市以稳经济的想法不只是重蹈覆辙,更如饮鸩止渴。

楼市回软,市场殷切政府减辣,然而现实又是否行得通呢?(梁鹏威摄)

房屋、贫穷问题不能病笃乱投医

饮鸩止渴听起来难以理喻,但现实中却俯拾皆是。解决香港的楼价高企、生活成本沉重的其中一个方法,当然是增加房屋供应,并由政府向社会释出积极讯号,降低市场对投资楼市的回报预期。但上星期行会成员汤家骅为了反对收回部份粉岭高球场建屋,竟反过来指出香港若然高球活动落后,将难以与其他地方竞争人才。或许真的有一小撮高球爱好者会将这个因素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但更多人考虑的肯定是工作机会、创科环境、生活成本等因素。放生球场不建屋能否“止渴”,答案自不待言。

解决房屋问题是全社会的共识,增加土地供应是没有人会反对的政治正确。但对于怎样增加土地供应,除了有人反对收回高球场之外,也有民建联立法会议员说棕地业权不在政府手中,特首要有取易避难的智慧。若然解决香港的经济结构问题要取易避难,那便难怪不少人希望政府“减辣”提振楼市,也难怪香港的结构问题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过。若然不正视发展主导权不在政府手中的这个根本问题,即使有更多的住宅单位落成,我们又怎能确保它们是市民负担得起的,而不是继续成为敛财和投资工具?

跨代贫穷是体制出现问题,并不是贫穷家庭不够努力。(资料图片)

相似地,香港跨代贫穷的成因不是表面显浅的基层家庭慵懒,而是社会制度存在结构问题,既没有遗产税,基本税率又低。相比起富有家庭累积资产,下一代由出世、成长、投身社会到成家立室的每个人生阶段都占了优势,清贫学生却没有金钱上兴趣班、补习班,即使能完成大学却可能又要背负家庭重担。没有几多人能单靠努力改变人生,形成这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胄”的社会现象。

然而政府上周公布消除跨代贫穷政策“共创明Teen计划”的时候,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却表示很多成功人士出身贫穷,成功是因为懂得努力,因此要教导学员懂得努力上进。对结构成因的错判即或未必如抱薪救火般会恶化问题,但也会令社会错失弄错改革对象,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曾经有一句电影著名对白是“这都是为了你好(This is for your own good)”,讽刺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好却不得其法。香港今日的政治精英不乏为了市民著想的人,但却因为搞错了问题焦点,病笃乱投医,结果很可能愈弄愈糟。

政府应解决自身的思想桎梏

楼价过高、土地供应不足、贫富不均等都是香港的老问题。老问题的存在和延续,本身便说明了不能按着老办法继续下去。政治精英若想解决问题,便要改变以往的习惯做法。就正如认为天气炎热,很多人便惯性地、先入为主地提出开冷气解决。但我们都知道过度开冷气加大温窒气体排气,最终反而令气候变暖,酷热更加难当。现在明知道如此却仍然建议开冷气解决酷热问题,与抱薪救火又有何异?所以要解决老问题,首先要解决自身的思想桎梏,跳出原来的思想框架来找出正确的方法。

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扭转了中国的发展轨迹,靠的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原则。中共没有迷信资本主义或市场经济的逻辑,而是找寻能应对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需要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双西方品牌的波鞋标价过百美元,但它在亚洲的制造成本明明十美元不到,原因显然不是亚洲人不够努力,而是西方垄断财富、亚洲承受剥削的结构问题。国内偏远同胞富不起来,中央政府也不会以为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而会科学客观地检视他们的资源和条件局限,积极地利用较富有地区的税收去为落后地区发展基建、进行产业升级,改变部分地区累世贫穷的情况。

行政长官李家超要抛开既有的思想桎梏,提出具体改革方案。(李家超Facebook)

当我们的政治精英希望楼价回升,让业主的“砖头”保值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起另一些市民只能继续望门兴叹?一撮香港人因为投资楼市而增值财富,银币的另一面不就是很多人失去了安居乐业的基本人权吗?若然我们只说清贫学生要懂得努力上进,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不就是贫穷有如咎由自取?也许并非他们漠不关心,而是他们的思想习惯中根本没有想过银币的背面是怎样的。

坊间时常打趣道“贫穷限制了想像”。香港的政治精英和社会领袖并不贫穷,但对社会结构问题的习以为常,似乎限制了不少人的思考。政府要解决香港的深层次矛盾,就必须打破自身的固有思想,真正认识各种问题的表象和本质。特首李家超正在准备任内第一份《施政报告》,它不能重复着那些陈腔滥调,而是要提出各个领域的具体改革方案。抛弃经济空心化、唯市场是大的想法,才能提出刺激本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放下个人成功全凭努力的想法,才能加强政府二次分配的角色以帮助市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