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社论】诚实面对大环境 迎接百年大变局
农历新年是送旧迎新的时节,理应一片祥和,为人们带来希望,但在香港仍未从政治动荡中复元的情况下,这种卑微的愿望似乎十分奢侈。如果说取消烟花汇演、花车巡游只是小事,那么香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卷入中美博弈之际,“一国两制”前景却因反修例风波受到质疑,社会陷入“身份认同”焦虑,则令人忧心忡忡。如何在风高浪急下站稳脚步,清楚定位,继而重新出发,是香港社会不能回避的课题。
虽然在区议会选举后,骚乱频度、密度有所减弱,但仍有部份人执迷不悔,继续沉溺于虚幻当中:有人误以为暴力可迫使政府“跪低”,从而“光复香港”;有人主张拥抱美国寻找“对冲”,以此作为争取自由民主的“外援”;也有人因蔡英文连任台湾总统受到鼓舞,一厢情愿地把情感投射到台湾。与此同时,领导全社会的香港政府在面对积习经年的深层次结构矛盾时,依旧欠缺思维上的革新,以为推出一些小修小补的措施便可搪塞过去。
不论朝野,其实都在自欺欺人,结果就是浪费光阴,到头来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与其不切实际地蹉跎下去,继续在想像中寻找慰藉,倒不如重归理性,以务实态度直面香港的挑战。
坊间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年轻人拥抱后物质主义,有自己的价值追求,深信自由民主是香港的出路。倘若跟我们的未来栋梁说,香港的深层次问题在于经济民生,仿佛便会贬损反修例运动的神圣性。事实上,单从“五大诉求”无一与经济民生有关可见,估计没有多少示威者觉得产业结构不合理、分配不公、民众生活品质太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显然是掩耳盗铃——香港深层次结构矛盾突出,政治体制滞后是其中一因,但不能低估、甚至无视社会经济上的困局。长期以来,港府迷信自由经济,在经济民生事务上碌碌无为,没有正视既得利益阶层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冲突,从而为政治激进主义埋下种子,“占中”、旺角骚乱、反修例运动都是因此而起。
“五大诉求”包括重启政改,亦即《基本法》写明的双普选。按照教科书的说法,普选可扩大市民参政、议政的空间,撤换不称职的领导人,可带来善治。我们并不否认以普选为主要特征的政治民主有其合理之处,但与此同时,亦要明白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参考法国“黄背心”运动和反退休金改革引发的骚乱,便可知道即使在具备政治民主的国度,同样也会发生旷日持久的社会抗争。因此,一味以“自由民主”这种意识形态视角去解读香港的困局,显然存在偏差。
一方面,政府应遵循《基本法》的要求,在适当时候重启政改,但另一方面,绝不能耽误经济民生工作。当局上星期推出了“十项民生措施”,就长者、劳工、房屋三大范畴增加经常性支出,相比往日的不作为,算是大胆了些,但还是远远不足。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特首林郑月娥眼中,把“两蚊搭车”优惠的受惠人群由65岁调低至60岁,居然是一项值得吹嘘的“德政”。如果她真的这么肤浅,根本就是恬不知耻!
与其加剧撕裂
何不重归于好
反修例运动把香港的深层次结构矛盾彻底暴露,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若要克服矛盾,正确态度是直面问题,尽快凝聚共识,然后推动改革。近年社会撕裂为“黄”、“蓝”两大阵营,许多亲友因政见不同而“割席”,社会因此付出代价。撕裂之所以会发生,往往源于双方互不相让,自以为真理在手。其实,只要各方展现诚意,例如由政府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彻查骚乱的来龙去脉,示威者亦愿意放弃“勇武”,重启对话,相信社会便会祥和得多。
可惜的是,社会上依然有一股势力意气用事地妨碍团结。最近很多人讨论“黄色经济圈”,试图用价值观来区分人群,骤眼看来,这个想法很有个性、骨气,实际上却是无聊透顶。姑且不说“黄店”业主可能是“蓝丝”,食材可能来自内地,其真正祸害在于加剧“黄”、“蓝”对立,这对撕裂严重的香港有什么好处?一个撕裂的香港,难道就是他们想“光复”的香港吗?这不是自欺欺人又是什么!
许多人一直在拒认事实,直至碰钉子才懂修正,但一来一回已浪费不少宝贵光阴,香港众志的“觉悟”便是一例。相信是出于选举考量,它早前宣布放弃“自决”纲领,把宗旨改为“推动香港的民主与进步价值”,避免重蹈其主要创办人黄之锋无法参加区议会选举的覆辙。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中共对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的坚持,“自决”或“港独”根本不符合政治现实。若香港众志早有这种觉悟,DQ不会发生。理性的做法是放弃玩弄这类敏感词,只有这样,我们才可重返“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些真正有意义的课题上。
与其乞求外国
不如反求诸己
继续玩无聊的把戏,只会妨碍香港找到清晰的定位。当前,西方逐渐衰落,中国快速崛起,印度、非洲亦会不断壮大,世界正在多元发展,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看似与香港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却息息相关,但不少人仿佛对此没有多少把握,依旧以昔日的意识形态视角看这个新格局,并以此为情感寄托。最近蔡英文靠大打“香港牌”而连任,不少香港市民深受鼓舞,甚至把台港两地视为“命运共同体”,深信两地可在美国庇荫下与北京博弈。如果他们真的怀有这种想法,那便未免太幼稚了。
人难免会冲动,但最后总得冷静下来,不要令错误判断的代价愈变愈大。先不说民进党政府对香港“用完即弃”,拒绝推动一些“勇武”示威者想要的《难民法》,美国总统特朗普亦对香港口惠而实不至——他曾扬言把香港问题和贸易谈判挂钩,一度令对美国有期待的示威者高兴了一阵子,但如今中美已签署首阶段贸易协议,估计特朗普在捞取政治资本后,暂时不会再提香港,这难道不证明了美国政客的伪善吗?对美国而言,香港或许只是一张可以随意抛弃的“纸巾”而已。
核心价值要守
深层问题须解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香港应该怎样做?首先是要克服深层次结构矛盾,练好内功,迎接挑战。林郑宣布在民生范畴增加经常性支出,踏出了重要一步,但这不应是终点。政府必须彻底摒弃“小政府、大市场”思维,主动就经济民生进行改革,既要调整产业结构,也要解决分配不均的问题,借以建立可持续发展、全民共享的社会。这些改革不容易做,但正如《香港01》多次指出,香港拥有不少“家底”,包括庞大财政储备,在法治、金融、专业服务等领域具备优势,足以助香港强化“内功”。
与此同时,香港应坚守开放、多元、法治、和平表达意见等核心价值,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反修例示威中,市民对“暴力”的包容度明显较以往大,变相令激进示威者有恃无恐,最近不断发现的爆炸品和枪械就是证据,被捕人士隶属各种勇武派系,若他们误信暴力可以换取政府让步,实属幼稚。许多社会贤达早就作出警告,例如终审法院前首席大法官李国能早在去年7月明言,非法和暴力行为必须人人谴责,这在法治社会是不可容忍的;现任首席大法官马道立在今年法律年度开幕礼上,亦批评有人以暴力手法表达意见。法治是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它既是香港得以发展为国际大都会的关键因素,亦有助香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优势,可是我们却在不知不觉间放松了对这笔无形财富的守护。如果大家不再坚持法治,那便是自毁长城。
而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我们切忌跌入粗疏的二元对立。反修例运动激化了陆港矛盾,“一国两制”前景备受质疑,其中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CECC)在月初煽风点火,指中国政府近年推出高铁一地两检、港珠澳大桥、大湾区规划等项目促进中港两地经济一体化,会蚕食香港的高治自治,令香港变成“另一个中国城市”。这些非此即彼、只能在中国和国际之间二选一的论调看似颇有市场,实则经不起推敲。
事实上,香港得以由昔日的渔村转化为现代化都市,从来都离不开中国因素的加持,只要港府在“一国两制”原则下主动做好规划,为什么香港不能利用内地经济的动能,突破自身经济发展的樽颈?中国经济发展对周边国家经济的助益显而易见,国家主席习近平刚访问的缅甸就是个例子,它曾经被西方政府和“民主自由阵营”视为围堵中国的一员,现在却因应自身经济发展而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缅甸所属的东盟及东北亚的韩国和日本,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更不在话下。
习惯了胡思乱想,要改变想法并不容易,但香港已经历了为期不短的政治虚耗,是时候摒弃狭隘思维了。政府和示威者都不要再自欺欺人,应该思考什么才符合香港的长远利益,如何做才有利“一国两制”的长期实践。我们深信,这才是香港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应有的态度。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月20日出版的第198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您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