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社论】区选亢奋过后 一些反思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区议会选举在反修例运动阴霾下顺利举行,过程中没有出现暴力,令人欣喜。一如所料,今次选举气氛极其浓厚,投票率达71.2%创历史新高,多达294万名选民投下神圣一票,但更令人瞩目的是选举结果——泛民阵营囊括452个议席中的385席,重演2003年大胜的历史;建制派则惨遭滑铁卢,由原先拥有292席大跌至59席,其中全港最大政党民建联由117席锐减至21席。

由于持续五个多月的反修例风波仍未平息,这次选举无可避免充满政治色彩。许多选民希望运用选票,就政府管治不善、警方执法过于暴力等问题表态,泛民主派和建制派则各自把投票包装成“反政府”与“反暴力”公投。《香港01》认为,上述操作难言理性,因为这只会令区议会被持续政治化,从而忽略其民生属性。

但无论如何,选举结果尘埃落定,市民确实将选举当作公投,结果是反政府的民意较强。各界必须在这个基础上认清现实,思考如何帮助香港重新出发。对泛民来说,他们应该善用议席优势,好好推动区政,参与香港的改革,证明自己并非只有口号,否则下次又会被人用选票赶走;建制派应汲取教训,不应盲目为政府保驾护航,而是应该挺直腰骨,鞭策当局推动实质改革,为公平正义发声;作为管治问题始作俑者的政府更应该痛定思痛,重新提出所有工作规划,否则香港只会在管治困局中继续蹉跎。

是次区议会选举投票率高达七成,成历年之冠。(罗君豪摄)

某程度上,虽然各界早就有预测,认为选情会对政府和建制派不利,但今次区选结果的胜负差距依然令人吃惊。在投票前两星期,中大、理大发生严重冲突,大学附近的交通要冲吐露港公路、红磡隧道被堵塞,加上有“蓝丝”市民被火焚身,以及有清洁工遭砖头击毙,不少人认为这些暴力场面可能会抵销反修例运动聚集的“民气”,为建制派选情“止血”。但选举结果显示,主流民意确实对政府非常不满,不少人甚至把暴力升级归咎于政府,导致建制派选情进一步受到拖累。

从各国很多案例可见,选举结果肯定会受到当时社会气氛影响,选民难免在情绪牵制而作出投票抉择,香港当然不例外。影响今次区选结果的因素是复杂的,但反修例运动和暴力冲突确实动员了一大批过往不太积极的选民出来投票。事实上,全港多个票站大排长龙,许多选民须轮候逾一小时才能顺利投票,这个情况在香港过往多次选举中没有出现。

建制派第一大党民建联交代区选选情。(罗君豪摄)

当建制派没有腰骨 政府就会有恃无恐

对于建制派惨败,主流说法是选民对政府心存怨气,但由于欠缺机制惩罚政府,因此所有怨气都发泄在建制派身上。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却忽略了建制派自身的问题。民建联、工联会等长期扎根社区,理应对民情了然于胸,加上拥有执政联盟这一身份,它们本可善用自身的政治能量及社会资源,主动出谋献策,促成政府大刀阔斧推动社会改革。可惜,许多建制政客自甘堕落,忘记了其责任在于促进下情上达、监察施政成效,反而一味充当政治附庸,致使愚昧的政府高官有恃无恐,以为“数够票”便可鲁莽闯关。

建制派的无能为力,与他们身处的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除了配合政府施政,他们还要与中联办打交道。建制派这次大败的触发点是反修例运动。《逃犯条例》修订之初,即使中联办与香港社会民情脱节,建制派依旧盲从其指示,漠视市民对修例的合理忧虑,一味为政府护航,间接导致本来旨在完善跨境司法公义的好事,沦为社会抗争的导火线。

最终,建制派不得不“拱手让出”全港18个区议会中17个的控制权,仅靠当然议席保住离岛区议会控制权,多名建制焦点人物如新民党陈家珮、工联会麦美娟、陆颂雄均无法连任,为其所属政团欠缺腰骨、一味对政府决策盲目背书或听从中联办的要求而付出代价。即使是立场相对务实、主张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的实政圆桌召集人田北辰,也在这次“反政府”浪潮中折戟,丧失区议会议席。

2003年“七一大游行”后,时任民建联主席曾钰成曾说:“本想与政府荣辱与共,可惜有辱无荣。”他的意思是建制派支持政府没有什么好处,反而经常因政府施政失误而承受后果。某程度上,这确是事实。

(罗国辉摄)

其实,民建联和工联会不乏真诚服务社会的有心人,只是他们欠缺冲破桎梏的勇气和决心,结果只能放弃独立思考,自我矮化为中联办操纵的“投票机器”。我们认为,建制派在这次“民意海啸”中虽然大败,但还有41%选票作为“基本盘”,只要深刻反思,推动自身革新,摆脱唯唯诺诺的作风,在具体政策上秉持己见,未来仍然大有可为。

对泛民主派而言,至少到目前为止,区选胜利尚没冲昏他们的头脑,值得一赞,但我们希望他们拿捏好区议会的定位和作用。民主党主席胡志伟坦言,今次选举有很多“抗议票”,票投泛民的选民实际上未必真心支持泛民的政策。因此,与其说“泛民大胜”,倒不如说“建制大败”。在未来,假如泛民独沽一味,只继续高喊“自由民主”等空头口号,忽视地区民生工作,无法用同等注意力推动社会改革,恐怕会浪费今次强大的民意授权。看看“长毛”梁国雄在有如海啸般的政治声浪里依然赢不到议席就可以知道,选民并非看不见自欺欺人的政治把戏。

早在上期社论中,我们便指出民生工作的重要性。2003年,泛民乘着“七一游行”的气势,在年底区议会选举中“赢到开巷”。当时泛民派出226人参选,结果取得151席,当选率近67%;其中民主党派出120人参选,95人当选,当选率高达79%。

何君尧败选,有市民去到美乐花园何君尧办事处门外开香槟 ,倒啤酒庆祝。(曾梓洋摄)

相比之下,建制派龙头民建联同届共派出206人参选,只有62人当选,当选率仅三成。然而,泛民在该届选举后并未满足于选民的切身需要,忽略了民生工作,因而在2007、2011年、2015年区选中接连失利;相比之下,建制派却在地区努力耕耘,投放大量资源于社区工作,逐步重获选民支持。

泛民今次大胜,肯定不是因为地区工作扎实,而是源于选民矢志向政府“复仇”,要不然,一些欠缺选区工作经验的候选人,怎能高票击败在原区任职多年的区议员?胡志伟所说的“抗议票”,应该让胜选的议员引以为戒。未来四年,他们不能只讲“五大诉求”、“光复香港”,必须切实在地区服务上做出成绩,巩固选民对他们的支持度。不然,泛民可能重蹈2003年后被建制派“翻盘”的覆辙。

对政府来说,虽然在早前的《施政报告》中提出诸如觅地建屋等措施,但根本不足以回应市民诉求,必须重新规划所有工作。反修例运动演变成暴力骚乱,政府当然要尽快平息,方法可以是尽快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彻查整场运动的来龙去脉和是非功过,让各界在弄清真相的前提下达致和解,协助香港重新出发。政府亦可在制止暴力后研究成立一个类似廉政公署般拥有实权的独立机构,监督警察执法行为,借以加强市民信心,重建警民互信。

反修例运动演变成暴力示威,政府当然要尽快平息,方法可以是尽快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资料图片/路透社)

与此同时,政府不应耽误社会经济政策与社会民生。长期以来,港府一直无法摆脱源自英治时代的“大市场、小政府”思维,把自身责任“外判”,怠政懒政。我们期望在反修例运动、特别是区议会选举后,社会能够尽快形成改革共识。事实上,香港拥有不少可以推动改革的“家底”,例如我们拥有庞大的财政储备,足以推动社会民生改革,我们在法治、金融、专业服务等领域仍然领先于新加坡、上海等竞争对手,更不用说我们有许多受过高等教育、具国际视野和专业素质的市民。

区议会选举结果反映民心思变,这是任何人都不应漠视的,但是如何回应却大有学问。建制派此番遭逢败绩,教训是不应充当政治附庸,而是该善用执政联盟成员的身份,促成政府推动改革;泛民今次借助“民气”而大胜,地区实力大增,未来应该积极处理好民生议题,证明他们有能力参与香港的改革,不要沉醉于意识形态斗争,玩政治游戏。至于政府,它本来就拥有行政主导优势,更应当思考如何务实回应社会问题,特别是要果敢承担起推行改革的责任。如果各大持份者继续失职失责,更大规模的动乱或许还会发生。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1月26日出版的第190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您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