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二代】全球只1%难民儿童入读大学 十八岁后不能工作的明天

撰文: 李慧筠
出版:更新:

“我不会说他们的未来是荒凉的,该说是朦胧的。”重庆大厦功课辅导班的义工导师Olivier说如果难民儿童是登山者,避难生活会是珠穆朗玛峰,这些小朋友身上没有氧气,甚至要拖着50kg重担跨越山峰,他希望功课辅导班是一个他们可以发问、享受学习和得到信心的地方,好让他们在登山途中偶尔挨着坐,喘一口气;从义工和社工眼中可见到,生活每一天都提醒着难民儿童家在他方,前路未明。
摄影:高仲明

十八岁前,难民儿童尽情快乐学习;但愈接近十八岁,就愈显得郁郁寡欢,像走上父母的路成了他们的影子。(黄永俊摄)

上集:【难民二代】宗教迫害来港 无国籍小孩不见明天 父亲哭说对不起

长大后发现自己是Nobody

入境处在2016年平均需28星期处理每宗声请,最长需时49个月,连同等待上诉及处理移居的时间,不少个案都指称已待港五年至十多年,由青年等到中年,孩子长成大人。对一个孩子来说,明天就是继续去玩,但这种无忧无虑有期限,无国籍的身份像透明的框,框死在455个小朋友的18岁,帮助难民将近八年的社工Jeff本身是少数族裔,目睹很多难民二代成长至中学毕业过程中脸容的变化,“难民小朋友与本地小朋友面对的现实很不同。”他们每个月跟父母到入境处签到,父母见个案官时在外面等,Jeff说:“小朋友好敏感,入境处每月见一次提醒他们是难民,香港并不欢迎他们。很多时我们没有想过小孩的情绪状态。”

联合国2016年的报告指出,五成难民儿童有机会就读小学,随著儿童长大,只有22% 难民青少年入读中学,1%难民能入读大学。报告敦促各政府把难民儿童有效地包容在国家系统和多年教育计划中。

十年前两个小孩混在一起玩,十年后其中一个发现自己不可以想将来,很多难民二代接近18岁会变得郁郁寡欢,身边本地同学开始计划事业,但难民二代一般因缺乏金钱很难升读大学,失学后更与爸妈一样无法工作。“本地学生可以打工兼职做自己想做的事,但难民儿童不可以。”其实他们也在跃跃欲试的年纪,有人想读工程、酒店,以前一个刚果的女孩很聪明,想读法律,随着年纪渐长离开了功课辅导班,义工们亦不知她的去向。

离开家乡逃去一个陌生城市是父母的决定,孩子只是跟随,“有小朋友大个,觉得自己是Nobody便和屋企人开始有摩擦。” Jeff说,很简单,假如有一个家庭满心欢喜说女儿被选中参加加拿大训练营,又或者足球队男生被选中代表学校出国比赛,但行街纸不能出境,孩子会想什么?有些父母会责怪自己的难民身份拖垮子女,现时励行会有约30个难民会员定期接受心理或家庭辅导,他们可能抑郁、失眠或丧失生活推动力,Jeff说这种不能决定自己命运的苦况,对难民儿童来说是一种精神折磨。

义工导师Olivier(左)希望功课辅导班可以有别于学校的死板,给难民儿童尽情思考和发问的空间。Jamil(右)在此当义工5年,他说多年来跟孩子不谈未来,因为没人能承诺难民儿童的未来会是怎样。

避谈未来 “你不想令他们失望”

Jamil是美国出生的印度大男孩,在银行做事,总是头戴鸭嘴帽来到课室做义工,小朋友会双眼发亮想跟他学数学,他轻松地跷脚,有时又降低肩膀想和男孩们平视,男孩会觉得自己是个男人般模仿他。他说这些小朋友不时会分享一些回忆,例如一个男生突然说他很想家,但他在香港觉得很自由,因为在巴基斯坦他不能踏出家门半步,Jamil只是点头继续听,他觉得回忆对他们来说可能很痛苦,如果他们愿意说,他就请男孩们合上书本一起乱聊一通,但从来不主动去问。

其他文章:【生死一线】DSE学生受情绪病困扰 精神科医生:你要似我考7个A

励行会社工Jeff见过很多逐渐成长的难民儿童因明天而忧愁,而这些孩子本来各具才能。

“他们懂得听一点广东话,走在街上会明白人们怎样谈论他们,或者偶尔会说‘那群华籍小朋友踢足球时出茅招’。” Jamil说,他们确实感到自己格格不入,有时男孩女孩会带着一副忧愁样子前来,原因可能是学校老师不满他们不谙中文,或者被同学问及父亲的职业。“你闭上眼想像一下,你八岁,跟着爸妈突然去一个从来未曾介入你生活的国家,然后进入当地学校读书。他们前两日还在家里,两日后就在香港,你永远不能想像。”而且来了不是为了获得什么,他们一无所有,Olivier说。

15岁男孩跟Jamil说他想当科学家,但Jamil不会问打算怎样做?当孩子看到双亲不能工作而洞悉生活困苦,也不确定自己能否读大学,而且一旦免遣返声请不获审批,就会被扔回充满未知危险的家乡,“我们不会跟他说你可以做到、你不能做到,因为我们不知未来会怎样。”现时免遣返声请确立率是0.68%,Jamil续道:“你不会想令他们失望。”Olivier不愿说他们的未来是荒凉,尽其量只是朦胧,功课辅导班不可能处理他们的人生,每个小登山者的故事独立而值得尊重,“途中他们可以在我们身边坐下学习休息,然后继续攀爬。”

 

有团体反假难民涌港,认为给予这班未确立难民身分的儿童接受教育是浪费资源,但协助难民的教育大学教授伍凤嫦说:“给任何儿童一个安全而快乐的地方学习,是香港基本应该做的事。”在这个未完全接受难民的社会,孩子的学习路怎样走?详看下集:【难民二代】不属于他们的起跑线 幼稚园拒收、不可出境交流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