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鸭脷洲变迁见证渔业式微 船舶用品店少东承父织缆手艺坚守家业
一条绳缆编织出三代水上人的奋斗故事。邻近香港仔避风塘的鸭脷洲大街,曾是渔民聚集的小社区,随着港铁南港岛线启用后,鸭脷洲出现重大都市变迁。来自渔民世家的“明记船舶”少东Tommy,从爷爷在海上飘泊,至父亲上岸转营船舶用品店,至店舖承传到他手上,三代人都见证着渔业式微,所带来的无限唏嘘。
为了坚守家业,让店舖经营下去,Tommy积极求变加推网上营销,开拓游艇路向的客源,冀能迎合新客户,适应时代巨轮的推进。他慨叹:“以前海上有几十只渔船,𠵱家全部都系游艇,渔船得返四、五只,我舖头都剩返一、两位渔民帮衬,我谂再过两、三年应该唔会再有,真系好感慨。”
从渔业最风光见证社区变身 船舶用品少东谂计坚守家业
说起对鸭脷洲大街的印象,Tommy要回忆起小时候的光景,他说:“以前洪圣庙𠮶边系冇填海,当时市政大厦都未有,纯粹系一块烂地,好近就可以喺海上送货,好轻易就望到海。”他庆幸自己是城市变迁的见证者,曾经历这个渔业小社区最风光的日子,但同时亲身感受香港渔业难逃时代巨轮的辗压,令人伤感。
我都好彩系由丰盛到𠵱家成个转变都见到,最丰盛时期听爸爸讲成个海有几十只船都系渔船嚟,𠵱家海面啲船,全部都系游艇 ,渔船只剩返四、五只,见到转变好大,始终望住慢慢转变到唔系你熟悉的环境,会觉得好可惜、好感慨!
现年37岁的Tommy出身自渔业世家,从祖父一代开始为渔民,过着在大海飘泊的日子,至上世纪70年代,他的父亲虽继承爷爷祖业,但当年很多渔民二代寻求“脚踏实地”的安稳生活,Tommy的爸爸亦然,于是上岸在鸭脷洲大街现址经开设“明记船舶用品”,售卖渔船使用的绳缆、锚链等工具。当年鸭脷洲大街因为邻近香港仔避风塘,所以是渔业小社区,常有渔民泊岸购物补给品。
时移世易,来到第三代的Tommy,亦有不一样的想法。他原本任职冷气维修师傅,但出身渔业世界,难免自小随父亲学习编织绳缆手艺,至5年前才正式接手家业。他回忆起当时情形说:“爸爸邀请我回来,说不如回来公司帮忙,其实未有想到太长远,只是不想两代人的心血白费。”他笑言,最初对店面的事务并不熟悉,只记得在小学时期父亲经常会带他到店内玩乐,而接手后令他感到最棘手的,就是现今世代与上一代的经营方式有极大差异。
由服务渔民转吸游艇客源 少东积极求变推网上营销
Tommy说:“始终时代会转,所有嘢都会变,如果仲keep(保持)住旧一套去做的话,未必会系符合到现今需求,始终会被淘汰,一定要慢慢转变。”他举例指,以前父亲的经营模式是与顾客面对面沟通提供服务,说:“多数啲客都系落嚟舖头打趸,一倾就可能倾好耐,唔同𠵱家啲人多数喺网上沟通,好似利用社交平台、即时通讯软件。”
他又称,接手店舖后最大转变是加推网上营销,并搜罗世界各地不同的船舶用品,特别是品质较高、耐用高的,他同时会较注重服务质素,多些了解顾客的想法;客源的改变亦令他感到无所适从。
他指出,店内现时近九成是出售游艇用品,因为渔民客户愈来愈少,渔业用品在店内亦买少见少,令他大叹可惜:“老一辈会想复制他们旧日嘅生意经营模式,但不太着重有一个明确方向去行,想两边无论在渔船或游艇都继续行,但系佢哋未必明白在渔业日渐式微下,需要转型才能令店舖不被时代淘汰。”
传承父亲织缆技艺 延续渔业文化
店内产品可谓五花八门,主要出售使用在船只各种缆绳外,亦有售卖防撞和救生用品,以及不同的船锚等,多达数百种货物。问及渔业用品和游艇用品在需求上的差异,Tommy表示,渔民在工作上较着重的是实用和方便性,他举例说:“例如渔网啲绳索会用较硬身、要襟磨,如果太软又撑唔起个网。”至于游艇用品在质素上则有严格要求,着重轻便性,产品在款式上会有更多种类,他估计,同类型店舖在全港不超过10间。
接手店舖生意后,Tommy亦不时向父亲偷师,学习了织缆技艺“叉圈”,即是将绳缆织成圈,再售卖给客人使用在如帆船等船只上:“学识咗之后成日会同阿爸斗快,唔够佢快就会同佢斗靓。”他对渔民技艺失传感可惜,从客人口中得知没有没有年轻人愿意入行,渔业青黄不接:“太辛苦喇,工作时间又长,体力需求大,资源太少,不论是支援上或是海洋资源都愈嚟愈少。”
导赏团助宣扬渔业文化 镇店木舵待有缘人寻宝
自港铁南港岛线启用后,鸭脷洲大街吸引了很多其他地区的人士前来,而在疫情过后,更有不少关于香港渔业的导赏团出现,已有48年历史的“明记船舶用品”成为其中一间欢迎团友来参观的特色老店,Tommy不时会向团友讲解渔业历史。其间,他取出一个有数十年历史的镇店船舵向记者展示,一边解说现时已很少见这类木制船舵,因为较难保养和重身,大多是以前的帆船使用,现在已成为“文物”,看看会否遇上“惜”货有缘人。
他很感谢还有人关心昔日的渔业社区历史,仍难免慨叹时代的转变,他形容:“都会有啲可惜嘅位系起得太多高楼大厦,主要可能系由于需求,变咗会冇咗以前𠮶种人情味,以前好多舖头都冇做,或者系易晒手。”话语中充满唏嘘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