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5年渔业式微 仅余1125名水上人 最多人从事行业非打鱼
撰文: 林奥莉
出版:更新:
香港回归25周年,由昔日渔村演变至今日的国际金融中心,本地渔业早已日渐式微。上世纪60年代水上人口超过13万,直至1997年前已跌至约1万,究竟现时全港仍有多少水上人居于海上?他们是否依然以捕渔为生,还是从事其他职业?
1960年代,香港全盛时期的水上人口达13万,占总人口约4%。70年代起艇户陆续获政府安排“上岸”,水上人口随时间渐渐减少,2021年人口普查显示,现仅剩1,125名水上人,较60年前跌逾99%。
在千名水上人中,约6成人年龄介乎30至59岁,2成属30岁以下,1成半属60岁或以上。统计期录得年纪最大为80岁,15岁以下则有约100名。
行业方面,最多人从事“进出口、批发及零售业”,其次是“运输、仓库、邮政及速递服务业”,水上运输亦包括在内。总劳动人口有656人,占水上人口约5成半。
翻查资料,过往水上人多讲“水佬话”,为水上人独特的方言。现时逾9成水上人是华人,部分是外籍家庭佣工。根据历年人口普查统计,2006年水上人惯用广州话的人口达2000人。直至2011年,惯用广州话交谈的水上人口大幅下跌近8成,其他惯用语言人数则相若。
渔业日渐式微,政府于2010年至2011年度《施政报告》公布,立法禁止在香港水域拖网捕鱼,涉及当时约400艘拖网渔船,以减少海床及海洋资源受损害。条例最终于2012年底正式实施,影响当时渔业,不少渔民上岸工作或转营,或是使大量惯用广东话的水上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