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办“文具银行”助基层 捐赠变义卖全因怕咗贪心家长?

撰文: 郑秋婵
出版:更新:

文具收藏家钟燕齐(Joel)去年3月成立“银の文房具”工作室,搞怀旧文具展览和导赏,与学生和街坊讲文具故事,做“文具教育”。导赏办了几个月,教育还未见成效,工作室却先成了收容所,他说:“有一些人把一些旧物捐来这里,觉得似是帮旧物找到一个归宿。(物件的时代)有新有旧,慢慢堆积了一堆,就想不如开始捐出去。”同年12月他加开“文具银行”Facebook专页,令大家很易得悉捐赠文具的去向。半年过去,文具转赠过程中见过众生态,有“无尾飞陀”的义工,也有“你捐得就唔好理我点用”的贪便宜家长。然而Joel的心没有淡下来,反而希望未来在18区找合作伙伴设立回收点,原因是香港需要帮助的基层孩子原来比想像中多太多。
摄影:郑秋婵

文具收藏家钟燕齐(Joel)去年成立“银の文房具”搞怀旧文具展览和导赏;“文具银行”转赠文具。

何谓文具教育?

所谓“文具教育”,是透过讲解文具的设计、应用和发展,让人们了解文具的特性,从而令大家有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具之余,也推动本地文具创意产业的发展。Joel说拣一件适合自己用的文具就如同拣一件适合自己的衣物,可惜香港人对文具缺乏这样的要求与认知。所以,他工作室内不少文具只作展览,不作发售,会用来做学校、街坊等的导赏团。Joel会与幼稚园学生讲一支铅笔的粗幼、形状、长短,或与大学生共同探讨文具的创意设计与发展,“例如一支笔为何要用三角形还是六角形?三角形也有粗幼之分。太细的小朋友不适合用三角形的笔,这其实与力点有关,当中涉及物理学。”原来,小朋友手指细小,处于发育状态,太盲目要他们使用三角形笔,反而会因写字时错误施力而养成不好的姿势。所以,他说不同对象,文具教育的内容深浅自然会有不同。

“银の文房具”被街坊视为旧物的好归宿,储了几十年又不知如何处理的文具都通通送到这里来了。

文具店相继执笠 八个月转赠过万件货

街坊见Joel是爱文具之人,亦视“银の文房具”是个文具的好归宿,于是储了几十年,不知如何处理的文具旧物就拎了来这里捐。于是,“文具银行”成立之前,“银の文房具”就已经成了收容所,Joel在8个月之内转赠了过万件文具出去。他说货物主要来自文具店执笠,“去年是近几年最多文具店执笠的一年。我不知的就无法统计,但经我手去处理货物的都有16间。”

他说近年多个大型社区重建影响,不少地区的文具店都相继结业。但导致执笠的主因是很多老板年纪大了想退休,而文具生意也难叫下一代接手,“文具店要开得早,收得迟,迁就别人返工放工、返学放学时间,很多舖头靠两口子日做14至16小时,也不过月入万多元。个仔读完大学回来,叫他做一个一万元的生意,计唔啱条数。”

+2
Joel的工作室内有不少怀旧物品都与昔日的学校有关。

开间“文具银行” 方便转赠文具

店舖结业,囤积的货物又不能退回生产商,卖给同行又只能以贱价,老板们便索性叫Joel帮忙处理、转赠予有需要的人。“去年收回来的物资多得我送不及,因为要逐次去敲门,做很多行政工作。有无一个方法更方便自己?可以减轻自己的工作量,又不堆存那么多东西在这里呢?”他当时想香港有食物银行、服装银行、玩具银行,似乎没有人做文具银行,于是就顺理成章开个Facebook page,成立了“文具银行”。

“文具银行”农历年过后才开始运行,他说:“发觉真系好Work(可行),几千件货一星期内已经可以完成分配,给不同的社福机构,叫他们自取,或我送到楼下他们的货车上,他们自己在那边接收,件事就很有效率了。”如是者,他也在Facebook上公开交代物资的来源、去向,让捐赠者和支持者了解运作。

Joel也会收集未用完的铅笔,储够一定的数量又会转赠出去。

义工“无尾飞陀” 停止捐赠山区 

过往几年,Joel都有捐赠文具的习惯,本地基层或内地贫困山区;成立了文具银行之后也不例外,所以开初时也接受义工慕名而来索取物资。但两个多星期前,他决定停止这些活动,“因为太多人知道这里有物资,有很多人慕名而来,说自己是义工,义务去旅行,可以帮忙派物资。我好想知物资落在什么人手上,因为不同在香港,社福机构有信给我们,我们有纪录。这些个人来到时,我们都是建基于信任,(于是我要求)你影张相给我,不需要落tag或post相,只需要inbox给我们作纪录。不过一张相都没有,没有人愿意做这个简单的动作,所以我就停止了海外的资助。”他说如今除非自己或相熟的朋友带,一般不会发物资于其他人带去外地。

派多了给学校发现,每间学校申请资助的学生都有不少,需要帮助的儿童比想像中多。

本地儿童需求多 望18区设回收转赠点

事实上,令他停止海外捐助的原因还有另一个,“派多了给学校发现,每间小学申请全资助、半资助、综援的家庭,数量是比我想像中大很多。我开始就想,为何平均每间小学都有几百人呢?开始时觉得每件物件收回来有几千件已经很夸张,其实可能照顾不了10间学校。但香港有多少间小学和幼稚园?”他开始觉得自己的物资连本地孩子都难以照顾,于是想把本地的需求放首位,将来有了一定的规模,才去照顾外地的需要。

不过一己之力始终有限,他说真正有需要的家庭可能连搭车到工作室取用文具的钱也没有,长远希望可以在18区内找到合作伙伴,在区内设立文具收集及转赠点,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可能会与地区组织或社福机构合作,从18个转赠点慢慢发出去,做到54个点,甚至过百个点,那才可以真正地令低收入家庭受惠。”

这里既是进行文具教育的工作室,又是做文具转赠的“银行”。

有人贪字得个贫 唯有捐赠变义卖

文具银行的捐赠对象有学校、社福机构和家庭。工作室平日会用来做导赏,逢星期六对公众人士开放,让有需要的家长拿取文具。不过免费有时似乎比收费更易带来问题,他举例说有次收了一批儿童课外书,有个家长就取了40、50本,当时他问对方会如何使用这些书,那家长答他:“你捐得就唔好理我点用啦!”

Joel说,希望物资能真正落到有需要帮助的人手上。而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书本的捐赠者也建议他不如转为义卖书籍,以20元1本,30元2本的方式,为自己筹些经费之余,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他说,书本转为收费形式之后,情况的确有所改善,“当要收费时,啲人点都会谂一谂。是有效的,筹到少少钱之余,啲人真系会拣。”

Joel收集的旧物贴满了整个墙壁,展示了不同时代的学校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