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休憩空间】城门河将建两座33层高楼 下周五截止递交意见

撰文: 麦佩雯
出版:更新:

沙田城门河河畔一幅拥有宽阔河景的“休憩空间”(open space) 地皮,多年来被用作宗教用途,近日被发展商入纸申请改作发展住宅,拟建两座33层高的私楼,共390伙。专家指即使是私人拥有的“休憩空间”亦应开放,地主应改善地点可供公众使用的时间性及畅达性。该区区议员则表示沙田区不乏住宅,反而更缺社区设施及休憩空间,认为兴建“屏风楼”破坏景观之余,亦会令区内少了一个可供市民享用休息的空间。

城门河畔近年已有不少摩天大厦楼盘落成,还会陆续有来吗?(吴炜豪摄)

城门河畔“河景”靓地申建楼 提供390伙

沙田城门河畔大涌桥路1至9号、现为“香港圣经研习中心”的一幅5225平方米土地(即约12.5个标准篮球场),早年被划分成“休憩空间”,上月25日遭入纸申请改划为“住宅(乙类)4”地带。发展商拟建2座33层高的住宅大厦,共提供390个住宅单位及40多个车位,相关地积比率不超过5(即总建筑面积不能超过建筑用地面积5倍)。

是次改划申请是由恒隆集团子公司“恒豪发展有限公司”(Success Cosmos Development Limited)提出,该公司指因地点为私人拥有,政府从未落实在申请地点作休憩用地。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该幅土地已数度被申请作住宅发展、历史建筑及酒店发展,但每次申请均遭到否决,当时城规会否决的原因包括有“城门河畔的土地适合预留作休憩空间”、“附近均没有摩天大厦,地积比率超过3.5的建筑与周遭环境不能和谐并存”等。

发展商拟在“休憩空间”兴建2座33层高的大厦。(城规会文件资料)

私人拥有的“休憩空间” 公众也可以使用

在规划署的法定图则上,土地被划分为不同地带(zoning),而不同地带有其相应用途。其中“休憩空间”(open space) 在规划理念上,为在地方或地区层面提供康乐设施予公众使用和享用的土地。

拓展公共空间副秘书长叶紫盈指,法定图则上土地属于哪种地带、与土地的拥有权是两个概念及系统,因此有时会出现私人拥有的“休憩空间”。“但在规划理念上,休憩空间即使是由私人拥有,亦应开放予公众使用。”

该区区议员丘文俊指,过去多年该宗教机构不时会开放予附近街坊参加聚会,但一般市民不会随便入去散步,只会从旁边的城门河畔跑步径经过,“因为建筑有闸,普通市民不会想到原来自己可以入内。”

叶紫盈续指,本港其实有不少私人拥有的“休憩空间”,公众难以使用和到达。“好像鲗鱼涌海裕街有一幅私人拥有的休憩空间用地,现为停车场。公众其实可随便入内,但问题是大家会否真的进入呢?如果不是要泊车、又或晚上天黑而没有灯光,有谁会进去呢?”她认为此类私人拥有的“休憩空间”需要从管理入手,改善可供公众使用的时间性及畅达性。

是次被申改划的“休憩空间”,多年来为“香港圣经研习中心”之用。(麦佩雯摄)
“休憩空间”继被用作宗教用途后,将兴建摩天私楼?(麦佩雯摄)

区议员:屏风楼破坏景观 区内缺休憩空间而非住宅

区议员丘文俊反对是次改划申请,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在城门河畔建30多层楼高的高楼大厦,会成为“屏风楼”,破坏景观。第二,区内不少公屋相继落成,如水泉澳邨及硕门邨2期,人口大增,但附近极少社区设施如公园、运动场、社区中心,可见沙田区缺的不是住宅,而是社区休憩设施,“为何本身在规划上属于休憩空间的土地,也要用作建楼呢?一旦变成了私人物业,公众便不能再随意使用。”第三,咨询程序太仓促,他指本月9日才收到通知、26日截止递交意见,整过过程没经过区议会、只通知了民政处辖下的分区委员会。

5/26截止递交意见

“香港圣经研习中心”表示负责人仍正了解事件,暂未有回应。而上址有时亦为“香港教会沙田聚会所”的聚会地点,“香港教会沙田聚会所”表示他们并非业主,尚未收到通知需要搬迁,对事件暂无回应。

就是次沙田休憩空间的改划申请,市民可于本月26日前向城规会提交意见

城门河畔的景色,会否被摩天大厦挡住?(林振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