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行人专用区.一】西洋菜南街=平民夜总会?卖艺可日赚千元

撰文: 林可欣
出版:更新:

那些上个年代在酒廊、歌厅才出现的场面,如今竟在旺角街头上演。近几年的西洋菜南街每逢周末假日,满街卖艺表演,现场无论表演的、驻足观看的,几乎全是中老年人。不少人形容此处为新的平民夜总会,每周来捧场寻欢,边看边叫精彩,好几个观众掏出银包,向歌手递上$20、$100,甚至一张金牛。
在这“露天大歌厅”,音乐一播,嗓子一开,街道的声浪此起彼落,叠声、斗大声的声波萦回不散。有人受不住掩耳急逃,叹旺角变了样。政府为此早年已几次缩短旺角行人专用区的开放时间,当区至今仍被投诉噪音污染。旺角的声音问题,先由一班中老年歌者的故事说起。
摄影:吴钟坤
影片:林可欣、吴钟坤

观众看得兴奋,就在“台前”自建舞池,众人也跳起舞来。

旺角向来被认为潮流胜地,如今周末假日的西洋菜南街却大概是个怀旧的娱乐空间,你一晚可以听几次〈相思风雨中〉、〈男儿当自强〉和〈潇洒走一回〉,由几档不同的歌者唱出。记者这夜先在街头听过歌手唱“春去春回来….”,沿街多走几步,另一档也在着唱“…….花谢花会再开”。来到旺角街人专用区,恍如置身音乐同乐会。

在路边观赏的人亦听得投入,不时随音乐旋律手舞足蹈,甚至上前伴舞。有些歌档位置较大,观众就像在迪士高跳一场热舞。

时代金曲再唱 中老年人娱乐小天地

这群来自不同表演摊档的歌手,选曲大致相若。他们都是生于1950至60年代,听着粤曲、国语时代曲、西洋歌和1980年代后的广东歌长大,无人不晓徐小凤、许冠杰,也有人唱周华健、Beatles,较新潮的就唱王菲和Beyond的歌。

相关文章:【歌女百态】油麻地歌厅的一百种歌女 不分昼夜为生存、在寻梦

这样的一条街道如今成为中老年人的表演和娱乐空间。
Andy在旺角卖艺十年,早几年曾离场退出,去年又重出江湖来街头献唱,他见证西洋菜南街愈来愈多声道。

现在于旺角这“露天大歌厅”听到的歌,20多年前在酒廊和歌厅等娱乐场也听得到。 其中有个中年男人叫Andy,唱〈新不了情〉,也唱〈李香兰〉,他称自己亦会唱陈奕迅,连卫兰的歌他都晓。这个“潮佬”原来已50多岁。

前酒廊琴师:见证音乐场所兴衰

20多年前Andy是酒廊驻场琴师兼歌手。当年1980年代酒廊和歌厅流行,打工仔都来夜蒲,Andy在那儿当上琴师,客人不上台唱时,他便献唱。那个年代那些娱乐场兴旺,琴师每月入万元,算是不错。

可惜卡啦OK于1990年代初兴起,琴师与现场音乐统统都被取代,Andy失业待在家中几年。以为自此与音乐绝缘,千禧年后他又到连锁西餐厅驻唱。“好几间分店都被我唱旺咗,多了客人来光顾,边据扒边听歌。”

一两年后市道不景,亦或许客人听腻了,现场驻唱这招已不管用,西餐厅老板辞退Andy;后来他过档旺角银城广场驻唱,“佢哋(业主立案法团)又想我唱旺个场,吸引多啲人入嚟睇表演,愈多人围住商场中央个表演台愈好。”

Andy唱了一段时间,大约在2006年,旺角这商场的法团解散,业主各自取回舖位,各自收租,再没合资成本经营和推广商场,连音响器材也不要。Andy还想继续唱,便捡来器材走到街头唱,那年他已40多岁。他的表演空间,只剩下街头。

Andy的歌单全是慢歌,柔柔的旋律打动观众,他说储起收到的打赏,计划到深水埗的良心饭堂买饭券,转赠有需要的人。
人人口说支持街头表演,谁的心里都不愿那些歌者在自己家门前唱歌。

变身街头歌手 中年歌者如今为兴趣而唱

他自言一直在音乐中寻得快乐,多年把这份兴趣化为职业。记者见他每次演唱收到的打赏亦不少;他打开数簿指着说,近一年来试过一次卖艺收到过千元,最少则100多元,平均也有数百元。

Andy自言“揾得不多”,亦不靠卖艺维生。他说旺角很多街头歌手都是专业,从前唱过酒廊、酒楼堂会、歌厅等娱乐场。其中如“旺角罗文”算是这里最大的歌档之一。

他的歌档在银城广场对出,歌手站在地面铺着“旺角罗文”的横额上演唱,成为一个舞台。“旺角罗文”不唱歌,只提供器材和位置,安排旗下的歌手一晚轮流上场。他这档的歌手隆重地穿起歌服,有个歌女更能一人唱粤曲小生和花旦的星腔。“这个‘小霞姐’都好厉害,每晚收到的打赏最多,我有次见住佢频频收银纸,有3张金牛,一首歌都赚3000多元。”Andy说。

小霞姐唱一曲已获很多打赏,她演唱时手上常有不少银纸。(网上影片截图)

当年消遣空间渐消失 观众:“依家免费娱乐几好吖”

“旺角罗文”每次摆档也声势浩大,数以百计观众围起来,他们多是叔伯或中老年妇女,很多都愿意打赏给心仪的歌手。这晚看得目不转睛的鸿叔说,自己家住何文田很近旺角,周末想听歌就来捧场。他边跟记者聊,边注视“台上”歌手的表演投足,说:“这档真的唱得好,个个歌星的音准、声线和技巧都专业。”

+20

60岁的他说看着街头歌女表演,感觉犹如时光倒流当年的酒廊。年轻时他爱偕朋友到酒廊消遣,听听歌,放松生活。他与同行的人后来陆续成家立室,再没闲钱乱花消遣。前些年他仍到机舖打机,但近几年又发现连常去的几间机舖都陆续结业。上一辈以前娱乐消遣的地方渐渐消失,记者问鸿叔如今去哪玩?他想了想答道:“没有的了,咪个个礼拜嚟旺角听歌,几好吖,让我们有免费娱乐。”他说享受听歌,却又愤懑地说这儿的歌声质素参差;又觉得太多歌档聚集。

西洋菜南街笙歌鼎沸,行人专用区大多空间都用作“舞台”和“观众席”,真正行人的路并不宽阔。各种歌声在街头交织,有些途人听到头痛,撩撩耳朵,急步离开。楼上住户大多关窗避听,有街坊说:“我支持街头表演的,但请不要在我家门前唱!”

有人归咎和指责这些唱歌和听歌的叔伯和“大妈”。旺角声音,究竟是这群中老年人的问题,抑或香港街道空间的问题?请看下个故事:【旺角声音‧二】卖艺姨姨自言歌喉属业余水平 公园献唱为追梦

旺角愈来愈多不同歌档,规模有大有小,亦各有歌唱特色。
走在这街,耳边总萦回庞杂的歌声与音乐声,歌手在唱什么,要走入每一档,站在他们档前,才能清晰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