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之城四】为何行人天桥不能取代街道?学者:天桥如输送带

撰文: 吕嘉丽
出版:更新:

土耳其作家Mehmet Murat Ildan曾写:“桥梁注定寂寞,因为人们都只会经过,不会停留。”在行人天桥数目冠绝全球的香港,大部分人在天桥上步行时都只会匆匆而过。建天桥是好是坏?如一定要建天桥,怎样才可建好点?

天桥上人们的步伐总是较急速。城市研究者形容行人天桥为“输送带”。(叶家豪摄)

目测半小时130人香港人始终最喜欢地面过马路?

“男子弃天桥过马路挨车撞、弃用天桥设计师遭撞毙、弃天桥图跨6线女子遭车撞昏”只要搜寻“弃天桥”便会发现每年都有不少这样的交通意外——天桥在附近,地面没过路处,但行人仍在地面过路,终酿成意外。

在有“天桥之城”之称荃湾,西楼角路绿杨坊对出路段,虽有行人天桥,但在2014年至2015年7个月间已发生12宗交通意外。记者在平日下午6时现场统计,发现半小时内已见130人横越马路,险象横生。

运输署设立行人天桥,是为了人车分隔,改善交通流量及安全,为何更危险的事却发生了?有人会怪当事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但作为香港人,谁没有试过因赶时间,见路面只有天桥而没地面过路处,而想过横越马路节省时候间?

政府统计处在2003年的调查发现,约七成受访者喜欢在地面过路多于行人天桥及行人隧道。审计署在2010年的报告也批评多条行人天桥使用率偏低。或者,走地面是人的天性,只是城市设计叫我们习惯要上天桥落隧道。

西楼角路绿杨坊对出路段虽然附近就有行人天桥,但不时有人横越马路。(吕嘉丽摄)

行人天桥宛如“输送带” 街道才有生活?

走一遍旺角,小贩、街头表演、论坛、电影中出现的打斗场面,全部发生在街道上。街道除了是通道,也是公共空间,于是各式各样的事情都可以发生,也是人与人碰面结识的场所。中大地理及资源管理学系教授伍美琴说:“街道是最民主的,因为人人也可以用,而且没产权。”小贩、工匠、表演者、市集……街道也就是星斗市民发挥创意自给自足,养活社区经济的场所。

不过,在第一代新市镇荃湾,因人流和弥补早期规划不足,行人天桥愈建愈多。据2016年数据,香港共有775条行人天桥。有学者批评,行人天桥是目的单一的空间,难以成为孕育人性化社区的场景(place)。虽然最近观塘“志明桥”成为打卡胜地,不过香港又有几多条天桥,除了急速步行过外,叫人有深刻记忆?

在天桥围城下,街边档如何自处?(叶家豪摄)

中大地理及资源管理学系教授伍美琴认为,天桥跟步行在街道上的经验很不同:“街道让我们感到跟社区其他人在‘一起生活’。如果有店舖、有点行人设施,人也会行得慢一点。你可能会跟店员讲两句,跟其他人有眼神接触,而这些都会令你感觉良好。当生活多一点刺激,人会没那么枯燥。街道不只是功能性的,不应只是经过,而是生活的地方。一边行一边看到树木花草、在店舖看到特别的东西,都可以提醒城市人活在当下,活得有质素。”

香港人步伐急速,除了忙碌,其实也跟城市设计有关。伍美琴指,在没有风景或店舖的路上,人的步速特别快。这也或可解释,为何在行人天桥上,人们步伐特别急速。没东西好看,便只想更快到达目的地。香港大部分行人天桥设计都只属功能性,伍英琴形容为“输送带”,像一台台城市机械,叫行人匆匆走过:“空间设计让人感到压逼。空间在塑造我们的生活。”伍美琴认为,如非必要,应尽量避免兴建行人天桥,因它令社区割裂。

当天桥包围社区,街道生活还一样吗?(叶家豪摄)

如一定要建行人天桥,我们可以有更好的天桥吗?

要令天桥更有趣,伍美琴认为要容许天桥多点活动、多点事情发生:“你看清明上河图,会见到连桥上都有小贩,有不同活动,人很活跃。”社区经济、街头表演如果都可以天桥发生,让人建立简单交流:“会开心点,生活没那么闷。”她说,天桥上容许小贩与否,需要社会共识;也需要政府意识到天桥不只通道,预留足够空间让人歇息停留。

最重要的是,市民有空间去实验城市空间怎样用,而不是一律阻止。她认为政府可制定一些试点:“让大家去试,然后适当地制度化。交通设计不应只想交通,而是人可如何好好用空间,令人建立好的关系、生活得好点,不只是快点回家。街道上我们可学到好多事情。社区是最好的终生学习场所。”

【天桥之城一】为何荃湾行人天桥愈建愈多?天桥真系会震?

【天桥之城二】荃湾离地定贴地好?“天桥派”“地面派”对决!

【天桥之城三】荃湾天桥上 察看每条桥不同“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