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夜蒲】深夜行山遇怪声?! 与两栖、爬行类黑暗中对话
外国网上讨论区,有人分享自己因为太惊恐而不小心杀死了房内的蜘蛛。网民回应说:可能那只蜘蛛当你是室友,现在却给你杀死了……戏谑式的回复令人发笑,但其实暗示了人与生物的不平等关系。假如,出现在房间内的不是蜘蛛,而是毒蛇,你又会怎样?
夜行星空以外 一晚见证生死
“那次夜行考察,我们下车后就见到一条金脚带,很漂亮,看牠的模样似是bb。我们很兴奋,也给牠拍了很多照片。”Ray以开朗的声线忆述这次经历,“当我们回程后,竟在同一个位置遇上这条金脚带,但发现牠已经死了,似是死于棒下……”语带伤感和无奈,Ray认为这不怪得谁,只是因为很多人不认识这些看似凶猛的生物,所以才伤害牠们。
夜间出动行山,不少人为了星空和日出。天上风景固然吸引,但夜行香港的创办人Ray So(苏乐轩)选择了当一个“低头族”,眼光放在地面、河溪、草丛。
“夜晚行山,最常见到蛙类,夜行一转可能见到30只;其次是蜥蜴、蛇类,要运气好才能见到蛇,牠是食物链高层,很擅长隐藏,又没有叫声,乌龟就少见一点。”这个两栖爬行类生物爱好者说起自己的心头好时,眉飞色舞,还会给牠们起暱称,例如花狭口蛙叫“肥婆”。夜行除了擡头看天,观察生物也是一个好选择。
Ray不是刻意夜行,他喜爱两栖爬虫类,而刚巧这些生物也“喜爱夜蒲”,“夏天日间太阳猛烈,青蛙的皮肤很快干,夜晚又会舒服点;而且雀鸟会捕捉牠们,晚上少一点捕猎者,也方便活动。”
害怕只因不了解 眼镜蛇其实好可爱
“我又没甚么喜好,但喜欢看生物。”所以,Ray在大学选科时,选读了生态系。爱上两栖爬虫类之后,更不断出动,后来更出版了《香港两栖爬行类众生相》一书,记录自己所见所闻。
要选最喜欢的一种生物,Ray边翻揭他的书,一边犹豫,“选眼镜王蛇吧!这种蛇很多人研究,很聪明的,纪录有近6米长的。”看似凶猛的毒蛇,原来也有温柔一面,“与别的蛇不同,别的生完蛋就走了,但雌性的眼镜王蛇会筑巢,用枯叶盖好,因为枯叶分解,会加速孵化。牠会一直不吃不喝,待到孵化,才会离开,。”一条没有四肢的蛇如何以枯叶筑起一个圈?这样的想像已颠覆了固有的印象。果然要了解过后,才能带来改变。
“不认识动物,才会伤害动物。”Ray认为其实香港人保育意识不低,只是未认识一些生态。“环保、保育议题越来越受关注,但政府没有把好关。套丁、发展令一些乡村湿地消失。”政府当然是关键,但仍要民间关注,分享更多保育讯息,反过来给政府多点压力。这也是Ray写书、成立夜行香港这个专页的契机,“我不想写得太高深,反而是走科普路线,写一些有趣的事,希望大众少一点误解,多一点认识,继而慢慢欣赏、珍惜大自然。”
带团是另一种实践,“参加者可说都是感兴趣才一起夜行,平日少接触这些生物,过程中也会赞叹‘哇!原来有这些生物’,有人本来会怕蛇,但认识过后,发现蛇不是想像中那样有攻击性。”听了解说后,不少参加者会觉得有趣,亲身接触后,改变了固有印象,之后更会自发夜行。从陌生到了解,行山因此多了一项选择,多了一重意义。
当“夜蒲友”遇上夜行生物
“香港真的很好!”Ray去过外国考察,始终觉得这里最好,“在香港,考察完,回家还可以看看电视,在外国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到达一个生境。”便捷当然重要,但香港得天独厚的复杂地理环境,对生态人来说更吸引。生境多,而且距离短,高山、沿海、湿地,都可以‘一晚睇晒’。
“不同地方会见到不同生物,香港生境多元化,河溪、低地、森林和湿地都有,不同生境又有不同生物,例如山溪可以见到香港湍蛙,因为要‘黐住’湿滑的直立石,所以有吸盘。”不同生境,生态与身体等特征都不同。“这只长趾蛙,背部纹路是保护色,可说‘解构’了牠的外形,当牠埋身在枯草之中,不易被发现。”这是位于食物链下层生物的自我保护,让自己融入生活环境当中,避过捕猎者。
可能本来香港也有些树林物种,例如飞鼠、飞蜥等,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伐林不断,这类生境遭受破坏,栖息森林的原生物种也灭绝了。虽然如此,物种仍然丰富,生物的多样性更胜过不少外国地方。加上战后,港英政府植林,森林生境亦渐渐回复,更趋成熟。“近来一些林鸟,如啄木鸟的数目渐渐稳定。”
除了两栖爬行类,夜行也会遇上哺乳类,“见过野猪、箭猪、果子狸及豹猫,野狗和野猫就最多。但数目的确较少,因为牠们很怕人。”
“曾经有新加坡朋友来港考察,夜晚在山间,听到像狗吠的呼声,传得很远,觉得很惊吓。”原来那是赤麂,呼吸声像巨人一样。如果不认识生物,这样的声音或许会错过,但动物就在身边,这么近,那么远,这也是香港的独特之处。
叫声似牛却不是牛蛙? 动物就在身边
“不同蛙类有不同叫声,可以从叫声分辨出来”Ray模仿“牛蛙”的叫声,唯肖唯妙。“这可不是牛蛙呢!”他为“牛蛙”正名“这是花狭口蛙,春夏开始就常常听到牠的叫声,受惊时会‘吹胀’自己来自我保护。”其实真正的牛蛙原产于北美,在本地未必见到,只是以讹传讹,将“口蛙”变“牛蛙”。这些叫声,可能就在你居住附近地方出现。
“快到夏天,又会有很多人涌去大埔滘看萤火虫。”一来方便,二来是热潮,“我见过有两、三架60人的旅游车,下车后,导游用大声公介绍几点光,说那是萤火虫,然后团友拍完照就走了。”其实不少没有光害的地点也有萤火虫,不必挤到潮流热门。
“其实大家不妨看看自己家附近的地方,市区公园、渠口、疏水洞、水池已经有不少生物可看,蟾蜍、壁虎、蛙类也有,自己发掘才是最开心,慢慢由自己社区扩展,再去其他地方。”与其跟从别人的推介路线,Ray建议大家亲自落区夜行。
因为环境阴暗,夜行要注意的地方不少。Ray提醒大家夜行前,要先在日间试行以了解地势,熟习环境。因为黑夜环境阴暗,容易跌倒。另外,必备照明工具,以看清楚路况。蛙类、蛇类都会出现在路中心,如果没有照明,会容易伤害到牠们。曾经有人因为欠缺照明,误踩蛇类而被咬。
珍惜相遇 替自然传讯
夜行多年,Ray感慨“趁还有生物可看,就快点去。”可惜的是,有些应会在香港出现的物种已几近变成历史,例如金钱龟因为名字“好意头”被滥捕,数目已十分稀少,近乎灭绝,Ray至今未曾见过。“珍惜每次相遇。”生境受威胁,气候急剧转变,城市又不断发展,与生物的相遇或许是可一不可再。
Ray在可观自然教育中心工作,之前两年一直攀山涉水,建立资料库,“其实做自然教育很难,彷似没有成果,但一定要做,因为教育很重要,把讯息传递开去,令人有这个意识,才能保护自然。”
夜行香港不时举办生态团,由Ray带队,看看夜里的郊野生态,近来将举办走马看生态—看见马屎埔,带大家到农地考察,听听春夏的“we蛙大叫”。
走马看生态—看见马屎埔日期:29/4/2017 (星期六)地点:粉岭马宝宝社区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