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展】摄影师合成未来东大屿都会 立体照片重现清拆唐楼
下课后,麦嘉熙(Marco)喜欢带著相机,跟朋友到港大附近的西高山放松一下。西高山没有太平山高,但依旧风景怡人。黄昏时,晚霞降临,海水化成一片金黄,海面上有几个小黑影,是一些人烟稀少的小岛,像交椅洲、喜灵洲。
Marco给我看他的相片,相里有个心型的岛屿,矗立著一根根方柱,“这张是合成照,这边的黑影是计划中的东大屿都会,那里就是现在的交椅洲”。政府在规划大纲2030+中提出把大屿山打造成“东大屿都会”,交椅洲正是填海项目之一,但未来的大屿山也会跟Marco的照片一样美丽吗?这帧照片正联同其它插画、立体照片于湾仔的社区万花筒展览展出,寄语香港过去、未来的模样。
社区万花筒展览,是由香港古迹文化风俗研究推广学会主办,透过照片、插画、实物,以至立体照片等不同艺术形式,呈现香港各种面貌。Marco眼中的香港,除了“交椅洲”内2030年后的大屿山,还有大屿山北的中华白海豚。
面对“十面埋伏”的海豚
Marco大学时是地理系的学生,经常跟著老师到香港各个稀奇古怪的地方做地理考察,其中一次就坐船到大屿山北面的海域看中华白海豚。“咔嚓咔嚓”,左边一艘双层客轮,站满拿著相机的游人,右边一艘小邮艇,甲板上又是站满看海豚的人。孤单的海豚在水中载浮载沉,四方八面都被游客和相机围攻,身后还有3架飞机在海豚头顶经过。
这是marco“拍下”的照片,名为〈十面埋伏〉,“我把左边船、右边船合并在同一张相片内,再把飞机由1架加至3架”。虽然这是一张合成相,但在marco心目中,海豚的确是同时面对船只和飞机的围攻。“很多人见到传媒报导,就涌去同一个地方,只为了影相,但跟大自然并没有连结,只是与facebook有连结”,Marco说这种旅游模式只是“呃like”,他又感叹大屿山填海工程完成后,中华白海豚已无处容身。
以触觉重现被拆唐楼
除了Marco,另一位参展兼展览筹办人陈荣珊(Gloria)也喜欢在相片“做手脚”,但Gloria不是用photoshop,而是用发泡胶和剪刀:她的展览作品〈我的存在〉正是以一栋土瓜湾唐楼照片为蓝本制成的立体照片。
制作过程很花功夫,她先要把唐楼照片用照纸打印十至十五次,再用尖细的剪刀,把照片内出现的物件以一模一样的大小,慢慢剪出来。只要一个角落剪错了,就要重新打印。黏贴时,需先放上一层照纸,再叠上发泡胶,然后放上另一层相纸。她说较远的物件只需叠4至5层,但较近的物件需做十层以上才有立体感。
弧形的唐楼“站起来”了,一层又一层,无论是旧式生锈的玻璃窗花,还是唐楼地下的栏杆、地盘工程旁的雪糕桶,花上40小时后全都栩栩如生。 花这么长时间去重造旧建筑,Gloria说是与她的童年经历有关。她说,自幼在坚道一带的唐楼长大,虽然每日都要行楼梯,但她乐得自在,“行上楼梯去天台玩,隔离屋整野畀你食,个种感觉好好”。
“砌立体相片个时,就会系到谂呢度既人关系系点咖呢,熟唔熟?”gloria边砌边想,有时又会问下朋友。像土瓜湾唐楼的照片,她从朋友口中得知,不少街坊都喜欢绕著唐楼的弧形外围踏单车,于是贴唐楼外围时又格外精神。在Gloria心目中,唐楼除了空间感较大,外型也很美,应该好好保存,只可惜相片中的土瓜湾唐楼已经清拆,想再找旧街坊听故事都不容易。
交椅洲外围要填海、土瓜湾唐楼要清拆,时代巨轮似乎挡也不挡不住,“我地无可能对抗政府,转变系无可避免,但我们是否可以引起更多人注意?”。这一次,她们把能纪录下来的,以不同方式在湾仔的广场展出,用相片开展和平抗争。若我们推开那扇门,走前看一看这些时代的纪录,将来的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
社区万花筒展览
日期:4月6日至4月20日
时间:早上10时至晚上10时
地点:湾仔庄士敦道181号大有广场地下及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