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香港】在“香港百货”找寻属于你我他的儿时回忆
印象中,香港的“百货公司”仿佛早已绝迹,即使眼下千色店、崇光、先施、一田仍在,“香港百货”式微之感仍挥之不去。可见对我们来说,“香港百货”所指的并非实体存在,而是软性的,可能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消费经验、生活品味的追求或是购物的知性,偏偏上述的都难在今天的大商场找到。但今天的消费者渐渐厌倦了无了期的盲目消费,我们追求一种具知性的消费态度,设计单位MIRO及Gallery 27看准这点,以“香港百货”为题,重现昔日百货精神,寻求未来消费的出路。
摄影:黄宝莹、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香港百货 今天商场没有的东西
“我也不得不承认,从前我对百货公司的画面,也是以家庭为核心。行百货公司一定有家人在旁,爸爸妈妈没有可能不在的。”“香港百货”其中一位策展人Sunnie(陈朗晴)这样说。同为八、九十后的我们,其实见证不到“香港百货”最风光的时间,也即是八、九十年代。我们记忆中对“香港百货”仅存的画面,已是逐渐式微之时。所以对“香港百货”的概念实属印象,全凭情感出发,说穿了不过是缅怀过去。可是建构这种情怀的,却是百货公司带来的独有生活态度,亦即今天大商场没有的东西。
“百货公司今天听起来很像已经落伍,其实当年刚兴起时,那是一个很新、很有质素的生活风格。”策展人及设计师Michael(梁展邦)说。“那时的百货公司对于不同产品的筛选都非常严谨,无论品牌、产品质素、种类、销售渠道、展示方式如是。其实跟我们作为Curator(策展人)的工作很相似,我们筛选潮流、筛选消费价值、筛选产品质素,我们利用设计产品或某些商业元素,去带领大众认识我们认为今天对香港重要的东西,同时反映产品背后的工业运作及模式。”
今天香港需要的设计
与一般的手作市集不同,这次“香港百货”十多名参展创作人都是策展人严谨筛选的,亦代表了策展单位认为今天对香港重要的东西。例如Anicorn Watches,结合了设计、字体、表械技艺,将香港钟表业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香港钟表业辉煌一时,其实我们仍然有很多技术很高的老师傅,甚至可以媲美瑞士。不过这些老师傅从来不搞branding,所做的产品往往都打不入高端的消费市场。所以在这次展览中,我们除了让Anicorn Watches制造了Anicorn Series 000限量版,更有不同的平台分享香港钟表业的历史故事及技艺。”
而Kevin Cheung(张玮晋)是一位环保设计师,他的设计往往能够真正反映物件被遗弃时的状态,甚至表达出废物本身的美感。他所选择的废物,也充满着香港色彩,容易引起共鸣。“例如这次他以家喻户晓的电饭煲底创作出单车铃,都是很贴地的东西。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如果他知道要买的人其实没有踩单车,他不会卖出那单车铃的,是一个真正贯彻环保理念的人。”
Niko Leung(梁康勤)则擅长制作陶瓷。“她是今天年轻一代其中一位非常专业的工匠,有别于一般手作市集见到的陶瓷品,她的技巧明显很高,就以她的上色技巧已经看到其复杂及专业性,她更会到世界各地学习陶瓷技艺,对创作充满热情。”
展览是目的 消费是手段
“香港百货”很有趣,策展人定义它为一场展览,但同时它又会卖东西,会推出限定产品;它找来十多个创作单位展示、摆卖产品,更在一个画廊进行。Michael表示:“今天的创作人愈来愈多,有质素的也渐渐浮面,而且设计、产品也愈来愈多样化,偏偏香港没有一个本土的平台凝聚有质素的本地设计师,于是我们生起了一个‘香港百货’的念头,就像从前的百货公司精神一般,为大众筛选出有质素的产品设计,建立属于我们的本土品味。我们有严谨的筛选,更不是零售市场,我们终究想做的是一场展览,销售只是我们的手段,我们最终想让人认识到本土仍然有很多有质素的好设计,让更多人对设计理念及背后的故事有更深刻的理解。所谓‘香港百货’说穿了也是手段的一种,我们不是真的在怀念过去,而是透过百货精神寻找香港设计可以前进的道路。”
销售只是手段,我们最终想让人认识到本土具质素的好设计,寻找香港设计可以前进的道路。
与设计师直接对话
“要让人更深刻理解产品背后的故事,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大众与设计师正面对话。”这句话很好理解,也看似简单,其实回心一想,我们在消费的市场世界,的确缺少与设计师直接沟通的渠道。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经过消费泛滥的年代,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已经愈来愈强,愈来愈多人希望知道自己正在获得什么、钱是否花得其所、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如何、设计师的故事等,但我们获取产品资讯的方法往往不直接,今天能够与创作人直接对话可见是可贵的。“我们希望在两天的展览中,参与其中的设计师要亲身在场,同时我们会举办不同主题的讲座、活动,以解答大众的问题,及令人有更深刻的讨论。”
百货琳琅设计师的在地创意
所谓的百货,其实就是select shop的前身,意味着只有精挑细选的优质好物,才会放在店内供客人选购。
挥之不去的工业态度
“虽然我们形容Milk Design是一个工业设计品牌,但工业设计的定义,来到当代已经变得相当模糊了。工业设计不再单纯由功能主导,与lifestyle和fashion更是密不可分,我想这跟现代人愈来愈重视生活质感不无关系。
因此近年,我们亦很自然地涉足更多lifestyle相关的设计范畴,今次展览就特别拣选了几件日常生活用品,包括与RO合作设计的手袋、与台湾TOAST Living合作设计的手冲咖啡壶,还有新近推出的香薰系列一并展示,这些都不是传统工业设计师会投身的领域。有趣的是,在设计生活用品的过程中,我们感觉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例如设计手袋,我们要想像他们如何配衬衣服,带子的粗幼度又会如何影响用法,设计中投入了许多自身生活的感觉与想像,我们甚至第一次自己缝制样办!
对于香港新一代而言,大概都对工业感到陌生,然而回望早期香港历史,我们其实拥有不少轻工业,甚至有能力发展出独立品牌,如红A、骆驼牌等等。他们的设计本身很直接,首要是贴合生活需要,同时要控制成本效益,所以回望当时的产品,会发现许多贴近民生的优秀设计。直到现在,我认为香港生产仍然有它的优势存在。例如对照国外,设计与生产会分得比较开,但香港设计师即使是从事设计部分,也倾向了解产品背后的生产细节及技术,因而较懂得开拓生产可能性,这些正正是由上一代所累积下来的经验。某程度上,香港的产品设计是建基于工业历史之上,也成就了我们这一代的设计精神。
展览以‘百货’二字命名,起初或会予人一种老旧的感觉,但我回想自己的童年,百货却是象征着一种优质的生活风格。所谓的百货,其实就是select shop的前身,意味着只有精挑细选的优质好物,才会放在店内供客人选购。当然时代不同,香港人对设计的要求也有一定变化,符合‘生活需要’或许是一个很笼统的原则,但在设计理念上,如果可以简单呈现的话,我们会想让它尽量简单。”
香港设计缺乏的发梦空间
我觉得香港人需要的是发梦和实验的精神,我希望通过不常见的创作手法和作品,能够引发更多好奇和提问,为人们带来多一点启发。
“比起木材或玻璃,陶瓷相对是不太环保的物料,因为它们无法回归于自然,所以有一段时间我都在反复思考制作陶瓷的意义。在这个系列诞生前,我已足足停了年多没有制作陶瓷了。
去年4月,告别住了七年的荷兰回到香港,发现香港人最急切需要的,是慢下来的生活节奏。香港人吃饭,是为填饱肚子有气有力去做下一件事,却忘记了吃饭本身,也是生活的一件重要事。急速的生活节奏,也让香港人忽略了许多值得欣赏的生活细节,像日本人很重视碗足,即是碗碟底部凸起的部分,其粗幼度会影响食器与桌面接触的面积;西方的设计很多时是平的,接触面愈大,用久了会发黄,然而许多香港人不会特别为意。遇上生机主厨的阿Gee,我们理念相近,于是大家尝试从器具和食物的视觉出发,唤起人们对饮食经验的重视,也就是Design Eat Experience出现的原因。
今年7月,我到了日本学习当地的有田烧工艺,并制作出这一系列瓷器。在那一个月里,我将从前埋下的许多想法,毫无顾忌地进行试验,所以眼前的作品许多都是只得一件的实验品。记得我刚回港时于学校任教,做了一些石膏模,学生问我:‘做这些有什么用?’从来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一时间无言以对!在香港,仿佛所有东西都要有一个直接需要在背后。我还一度怀疑是否自己太梦幻,不适合这里!
在日本的经验是重要的,它让我不用理会其他人,去做自己一直相信的事。创作过程中,我觉得最宝贵的技巧,是应用了香港人巨大的适应力,相信‘不可能也可以变成可能’的想法。好像我将底釉用于瓷器表面,当地人不会这样做,但出来的效果又颇有趣。有一款碟子上做了方格形的坑纹,是有次我见到胶箱底部有这种方形结构,原意是用来巩固构造,我将之运用于碟子上,用来盛放烤炸食物,有疏气散热的作用。
我觉得香港人需要的是发梦和实验的精神,我希望通过不常见的创作手法和作品,能够引发更多好奇和提问,为人们带来多一点启发。”
环保 下一个香港制造
什么才是香港制造?香港是个混杂多元的地方,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用自己的角度去诠释“香港”。作为一个人口如此密集的城市,所产生的废物也可想而知。环保设计,大概是香港今天需要发展的其中一个面向。
“我是一个环保设计师,老实说创作多年,我、甚至身边的设计师朋友一直想:什么才是香港制造?香港是个混杂多元的地方,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用自己的角度诠释‘香港’。而我当然地承接自己的本业:环保设计继续创作。香港作为一个人口如此密集的城市,所产生的废物之多也可想而知。环保设计,大概是香港今天需要发展的其中一个面向。
要真正做到环保设计其实不易。首先,你要确保所得到的物料是否真的为人所弃,例如我之前曾用会展所弃地毡制钱包、iPad套,那些地毡都是被大量遗弃的物料。第二,做出来的产品是否足够耐用?如果你以任何废物制作了只手表,它抵不过数月报销,那为何不正正经经买只耐用十倍的钢表?第三,消费者是否真正有需要买?正如这次我为‘香港百货’设计了‘电饭煲啷啷’(单车铃),有一个不踩单车的朋友向我购买,那买来做什么呢?如果消费之后又是浪费,那我宁愿不卖。其实我们做环保设计,最希望的都是减少浪费,香港之所以每年排放大量废物,其实售卖者有很大责任,有理无理也鼓吹消费。所以当我们既做设计又是销售的人,更应自律地控制这种消费泛滥的情况,也应负起一定程度的教育责任。
个人来说,我的创作大原则是要引起别人的共鸣。所以为这次展览设计的‘电饭煲啷啷’也不例外,那是以每户人家都有的电饭煲煲底所做。电饭煲坏掉,你拿起往底层一看,都是烧焦的痕迹,上代人称之为‘饭气’,电饭煲与‘饭气’都是为人熟悉的东西,有趣的是每一家人的‘饭气’都不同,我身边的邻居知道我这设计后都开开心心把不要的电饭煲给我再设计。过往的作品如‘单车轮吊灯’,我保留了那单车‘炒车’后的扭曲面貌,并用灯泡与光再强调那扭曲线条,单车友人也感叹不知原来‘炒车’可以这么美。
‘香港百货’取舍严谨,令我想起从前Detour全盛期,当年每一个正冒起的设计师都以Detour为目标,被选中会与有荣焉。惜Detour转了搞手便此风不再,也难找到一个较有公信力的平台凝聚有质素的设计师。今天‘香港百货’有志于此我自然支持,始终香港很需要一个有力的本土展示平台。”
【更正启示】在第29期《香港01》周报中,将Furze Chan的作品With Her Animal Poetry,误跟林断山明的彩瓷作品描述对调,特此致歉。同时更正林断山明并非《香港百货》的参展艺术家之一。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