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生活障碍重重 平机会吁除有形无形障碍 建真正共融无障社会

撰文: 来稿
出版:更新:

联合国大会在1992年决议通过,将每年12月3日定为“国际复康日”(又名“国际残疾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借此促进社会对残疾议题的了解,推动大众加强支援残疾人士,建立共融、无障碍的社会。

今年正好是“国际复康日”的30周年,不少机构纷纷推出活动,包括免费搭车船日和主题公园同乐日等,希望宣扬残疾人士融入社会的信息。然而,对于残疾人士及长期病患者来说,每一次出行都是一场障碍赛,要全面参与社会谈何容易。

文:平等机会委员会主席朱敏健

联合国将每年12月3日定为“国际复康日”(又名“国际残疾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借此促进社会对残疾议题的了解。(联合国网页)

残疾人士出行困难重重

近日秋高气爽,疫情亦趋稳定,相信不少市民都趁机进行户外活动。对于大部份人来说,从家外出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前往郊野踏青、远足是平常不过的事,但对于残疾人士来说,即使在家居附近活动,亦可能困难重重。

事实上,香港路窄人多,不少街道和建筑物,特别是旧区内的楼宇,均缺乏无障碍设施,令残疾人士举步维艰。去年12月我便参与了香港复康会的“无障行者”活动,再次有机会体验残疾人士出行的难处。

“无障行者”是复康会每年举办的大型教育及筹款活动,旨在让大众亲身体验残疾人士及长期病患者所面对的生活挑战,从而推动各界建立关爱共融的社会。犹记得活动当天我和其他嘉宾组成一队,当中有队员需要乘坐轮椅、有的双臂戴上负重手带,又或戴上眼罩,体验视力受障、肢体残障等状况。

“无障行者”是复康会每年举办的大型教育及筹款活动,让大众亲身体验残疾人士及长期病患者所面对的生活挑战,从而推动各界建立关爱共融社会。(资料图片)

我们从中环遮打道步行往金钟,期间需完成不同任务。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当日短短的路程中,我们便碰到各种挑战,例如路面凹凸不平令轮椅难以操控、行人路旁有石壆令轮椅不能上落,还有找不到无障碍通道要绕路而行,取远舍近。然而,对于残疾人士每天出行所面对的困难和限制,这些情况都只是如“例行公事”般普遍常见,虽然无奈,却也见惯不怪。

残疾人士社会参与度偏低

令残疾人士外出困难的不止是环境和设施等硬件上的障碍,还有外间的不友善态度甚至歧视。不少残疾人士在街上行走时便曾遇到不礼貌对待,例如当轮椅走在狭窄挤迫的路上时会被埋怨“阻街”、当白仗触碰到路人的脚时会被骂不小心,甚至会有途人说“有病便不要出街”。

无论是硬件或软件上的不足,均导致残疾人士的社会参与度偏低。香港复康会于2021年进行一项有关“残疾人士社会参与和共融的研究”结果便发现,大多数受访残疾人士及长期病患者很少或从不参与社区活动。研究亦发现残疾人士自觉被社会边缘化,仅37.4%受访残疾人士同意自己是社区的一分子。

平机会处理有关通道的投诉

平机会过往曾处理不少有关通道的投诉。根据《残疾歧视条例》(第487章),就公众人士有权进入或使用的处所而言,凡在提供进入该等处所的方法上歧视残疾人士,即属违法,除非提供有关通道会造成不合情理的困难。

平机会于2021年便接获一宗投诉,投诉人居于一幢建于80年代的住宅大厦,当中没有任何无障碍通道让轮椅使用者使用。经平机会调停后,业主立案法团愿意作出改善措施,同意安装爬楼梯机、提供改装的轮椅、特别订造可携式斜道,以及进行楼梯改装工程,以克服大厦在地理环境上的限制。

另一宗个案牵涉某银行分行的入口,该分行门前有数级楼梯,令轮椅使用者无法入内。平机会知悉情况后主动作出跟进,联络有关银行,最后银行同意安装爬楼梯机,让轮椅使用者可无障进出,使用银行服务。

今年6月平机会接获另一宗有关通道的投诉,一名年迈老妇委托她的儿子代表提出投诉,指其儿子居住的村落缺乏无障碍通道。该名婆婆是一名轮椅使用者,她的儿子居于新界某村落,村内只有一条主要道路供村民及车辆进出。由于婆婆不时前往儿子的家留宿,因此经常使用该村路。可是,路上加建了一些减速路拱,高低不一并横越整条村路。由于该村路是人车共用,并没有设置行人道,轮椅使用者进出村路时只能越过路拱,十分危险,一不小心便很容易翻车,从轮椅摔出受伤。婆婆的儿子曾向1823作出投诉但不果,遂根据《残疾歧视条例》向平机会提出投诉,希望有关方面能采取改善措施。

平机会接获投诉后分别联络了地政总署及民政事务总署,得知有关部门曾尝试处理村路问题,但由于有村民反对移除路拱,结果维持原状。虽然面对多方面的问题,但平机会仍尝试居中调停,与双方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地政总署在明白投诉人面对的困难后亦积极作出跟进。最后,该区地政处与民政处联手行动,并于2022年10月完成移除该村路现有的路拱,重铺有关路段及重置可供轮椅使用者通过之路拱,以照顾道路使用者及轮椅使用者的安全。投诉人对于有关工程表示满意,个案亦得以圆满解决。

平机会乐见今次政府不同部门能互相配合,以市民福祉为依归,落实了以“结果为目标”的工作方针,短时间内纾解了处所障碍的问题,惠及残疾人士。

建设无障碍设施刻不容缓

事实上,不管是乡郊或市区,随着本港人口急剧老龄化,建设无障碍通道和设施已是刻不容缓。平机会认为当局必须制定整体无障碍策略,并成立高层次的中央统筹机制,提升本港的无障碍设施和通道。

对于坊间不少声音认为当局应更新《设计手册2008》,平机会表示认同,毕竟在过去十数年建筑科技不断进步,本港社会发展亦一日千里,加上人口结构变化,当局有必要审视现时的无障碍设计标准是否合乎时宜和市民的实际需要。举例说,近年电动轮椅使用者的数目增加,当局应考虑将目前的通道标准扩阔。

再者,《设计手册2008》作为推广公共和私人建筑环境畅通易达的指南,较侧重于无障碍通道,未有全面采纳“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的原则。“通用设计”又名全民设计及全方位设计,好处是无需经改装或特别设计来配合个别群体的需要,一开始进行设计时便加入共融的概念,以切合不同人的需求,让社会上不同人士都可使用。通用设计受到欧美以至亚洲如日本等地广泛采用,平机会近年亦积极推广此概念。

随着本港人口急剧老龄化,建设无障碍通道和设施已是刻不容缓。平机会认为当局必须制定整体无障碍策略,并成立高层次的中央统筹机制,提升本港的无障碍设施和通道。(平机会图片)

平机会认为政府应开始制定一份全方位、采纳通用设计概念的“畅道通行设计手册”,供建筑业从业员、发展商及企业经营者等参考。新的设计手册应就全港落实通用设计制定实用指引及技术标准,范围涵盖建筑环境、公共休憩用地和公共通道,以及交通设施,务求推动政府处所以至私人建筑物采用通用设计;另外,市区重建项目亦应采用通用设计。

我们必须明白,无障碍社会环境并非只为某些群体而设,而是为所有社群,包括儿童、残疾人士及病患者、长者、喂哺母乳的妇女、携带婴儿车的家长等等而建造。正如《残疾人权利公约》序言指出,“残疾”并非一个人的固有特征,而是大众的态度,周遭环境造成的结果。要消除残疾人士的障碍,建造真正共融无障的社会,除了提供硬件设施,我们亦必须改变固有思维模式,打破“残疾”与“健全”两者之间的壁垒和分界,消除有形无形的障碍。只有这样,社会上的所有人才能畅通无阻地生活和出行,充分参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