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征费】减废必学贴士 胶少阵其实唔难 过来人:我都纠结过

撰文: 郭健莲
出版:更新:

垃圾征费就打到嚟,香港九龙新界无得避!网民更开帖讨论一人一招减废对策,更戏称要用水压机压垃圾,将垃圾压到最细,“唔好蚀”。胶袋征费,带个环保袋出街就一了百了,悭得五毛得五毛。但垃圾征费呢?平日有没有自备餐具、餐盒出街?用品是否用到烂才买新的?上一次买衫是昨天吗?如果生活习惯不变,随时加重负担。以免征费落实时“揦手唔成势”,不如现在就开始研究减废小贴士,生活从此“胶少阵”。

垃圾满滩,令人疑惑:大自然注定要被牺牲?(资料图片)

口号漂亮,人人口里说环保,但因为各种原因,身体却很诚实。一直活在方便之中,习惯每样用品手到拿来,用完就算,要改变其实不容易。

搞乜东东”的阿德一直关心环保生活,已习惯走塑、减废,更经常撰写网志分享心得。这位过来人在适应初期也曾有“阵痛”。

“几年前中石化货柜落海,胶粒飘到香港海岸,带来严重污染,当时我们自发去清理,但后来每次回到受污染的沙滩,都仍然随手就拾到胶粒,无力感就在刹那涌现。”阿德忆述经历时,仍抱有很多疑问,质疑为何大自然与动物要承受人类造成的恶果。方便,是否就是生活定律?大自然又是否注定要被牺牲?

这场胶粒灾难既是生态人祸,也是阿德改变生活习惯的契机。

一刀切好纠结 慢慢习惯其实唔难

生活始终会制造垃圾,若要减少垃圾量,就要考虑源头减废,决心走塑“唔再胶”;但这样就会变得不方便。“一定多了步骤,但这只是过程。”阿德说来轻松,旁人也许会以为他像超人,“转个头”就变身成功,过著走塑减废的环保日子。

如要一下子就完全走塑、减废,容易令人气馁而放弃;循序渐进反而可行。(潘思颖摄)

“我也经历过很纠结的时期。”阿德回顾当时开始改变习惯,对自己、对他人也很严苛,最后变得气馁。“尽力但不要勉强是大前提。毕竟我们活在都市,每天朝九晚七、八,工作和家庭也要兼顾,时间已所剩无几,如果一下子要做到‘零垃圾’,或许几天就会放弃了。”

避免压力过大而泄气,阿德建议一步步去适应,逐个星期增加一项挑战,将减废、走塑生活融入家中。“例如大家已开始习惯自备胶袋,之后可以试试用买𩠌盒。”都市固体垃圾收费原意是减少垃圾量,既然无法一步登天,或许可以从可循环再用的用品开始,逐步改变生活习惯,循序渐进。

尽力但不要勉强是大前提。如果一下子要做到‘零垃圾’,或许几天就会放弃了。
搞乜东东--阿德
长期使用即弃产品会影响健康。(钟伟德摄)

贪咗方便 输咗健康 值得咩?

生活节奏急速,“方便”始终太吸引,生态和保育又仿佛“不贴身”,在选用即弃餐具的半秒之间,何曾出现过沙滩满布垃圾的景象?“网上疯传海龟被饮管塞鼻,又有鲸鱼搁浅后发现肚内满是垃圾。”阿德也认同这些新闻都很遥远,平时都没有亲身接触。而且,常常说将来要为现在的生活模式“埋单”,很多人其实没有“实感”。

相比之下,健康可说是更贴身的话题。“已经有很多研究发现,长期使用即弃产品如塑胶餐具、发泡胶盒会影响健康。”这些产品直接接触食物,然后吃下肚,“自食其果”。除了因为垃圾征费而不再“胶化”,为了健康,生活习惯亦是时候改变了。

以前没有“环保”这个概念,上一辈却身体力行,实践环保,反而现在才有浪费问题。以前说的不是环保,是惜物。

环保是复古? 其实是惜物

现在环保用品层出不穷,可能囤积了不少不需要的产品。“要不断不断将一件物品重复使用很多次,才是真正环保。”这也是资源匮乏年代的生活哲学,以前没有“环保”这个名词,上一辈却身体力行,实践环保概念,反而现在才有浪费问题。之前有脸书专页也二次创作了《花样年华》的片段以宣传环保,戏中苏丽珍拿着暖壶去买粥。六、七十年代,人人一手一壶,衣服鞋袜补了又补,物品用到尽用到烂才买新的。以前不说环保,说的是惜物。

购买新的用品,以耐用为大前提,慎选有品质保证的。(受访者提供)

虽然阿德负责代理环保产品,但不怕“倒米”,建议大家购买环保产品前,先从家里找出合适的用品,善用已有的才做到不浪费。“如果真的要购买新的用品,就以耐用为大前提,慎选有品质保证的,考虑可有效回收的才买。”

心动后,三思才行动,不单减少开支,而且用得少,废物自然少,更符合环保原则。“‘想要’或‘需要’,其实是两个概念。”阿德以快速时装为例,因为便宜,所以容易冲动消费,结果累积了一堆不合用的衫裤鞋袜。虽然近来也有一些机构或组织会接收二手衫,或者办市集让大家交换二手衫,但倚赖他们来处理多余的衣物,始终也制造了垃圾。买之前不妨‘停一停,谂一谂’。

购买环保产品前,可先从家里找出合适的用品,善用已有的才做到不浪费。(受访者提供)

改变生活点五步 “胶少阵”无难度

有人会说想减少垃圾,奈何总要使用家居清洁、个人护理等产品,香港市面又较少补充装选择,“焗住硬食”。“家居清洁可考虑转用梳打粉、醋和茶籽粉等天然用品。”这些产品不会危害健康,而且每次所需份量少又耐用,有些地方甚至可以散买,从而可减少废物。

“衣食住行来说,食可算是消耗最多的,外出可以自备餐具,简单地用一条毛巾或手帕包住就可以;去买饮品就自备杯,不少店家更会提供优惠给自备杯的客人,很吸引呢。”习惯了之后,如要买外卖,不妨也自备盒,减少垃圾。也许开始很难,但半步半步慢慢来,生活就会发生改变。

自备杯买饮品,店家可能提供优惠,一举两得。(受访者提供)

“贪图方便,其实就要将来为我们‘埋单’。”四月的气温已升至接近摄氏30度,气候转变已经不容忽视,阿德相信很多议题都环环相扣,“关注即弃塑胶问题,也会牵引到去关注周边的污染问题。”都市固体废物征费也许亦是一个契机,检视生活会否太“胶”,会否制造太多废物和污染。

减废小贴士!

大嘥鬼也宣传垃圾征费而变装,生活习惯是时候改变了。(大嘥鬼Facebook)

网上也有很多影片教学,教人用胶樽、纸盒等“垃圾”再造生活小用品,下次丢弃前不妨停一停,“谂一谂”,垃圾减得一件得一件。当然,制造物品时要小心。